明照会上海道袁树勋,告知在沪各俄舰将回国。当时清廷外务部以日俄议和既成,电告南北洋大臣转饬各关道释放俄舰,但必须收回修理及起运器械的费用。水师提督萨镇冰会同税务司到江南制造局起出所存军械交还俄舰,俄军以枪械机簧有一些锈损为由,拒付各项费用。袁树勋接报后,竟以中方支出费用并不多,十分大方地表示免于索偿。所有俄国军舰遂于本日返回。
11月20日。上海工界和平社在豫园集会,500余人出席,会议议定不入美货商店,疏远不服劝导的亲朋故友。
11月21日。杭州烟业工人同盟会罢工,要求店主增加工资。
比利时驻华公使葛飞业离任,由参赞博赉尔署理驻华公使。
11月22日。江苏泰兴县2000多人反对抽牙帖捐,将高等小学堂砸毁。
11月23日。户部招考司员50人,派赴日本学习财政法律各学科。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二次会议,中国代表对日方的11款讨论大纲提出异议。
11月24日。应两江总督周馥之请,清廷同意上海暂弛米禁。
16名中国学生搭乘法国邮船由沪赴法留学。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三次会议。
11月25日。清廷设置考察政治馆。清廷在谕旨中说:“前经特简载泽等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着即派政务处王大臣设立考察政治馆,延揽通才,悉心研究,择各国政法之与中国体制相宜者,斟酌损益,纂订成书,随时进呈,候旨裁定,所有开馆一切事宜,着该王大臣妥议具奏。”
清廷下令严拿革命党人,严禁革命排满说。
因云南省城开设商埠,云贵总督丁振铎奏请拨款30万两,以济要需。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四次会议。
11月26日。清廷以日俄战争后,俄于蒙古有扩张权力之事,命肃亲王善耆前往蒙古查办事宜。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五次会议。
中国留学生就读之日本各校本日贴出告示,限令中国学生本月29日前呈报原籍、住址、年龄等项,若逾期不报,则对本人不利。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前身为《二十世纪之支那》。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强调说明“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又特别指出实行民生主义的必要,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随即被同盟会的宣传者概括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报》的庶务干事开始由宋教仁担任,初定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刊。发行后立即风行国内外,创刊号初印6000册,7次重版,以后各期也常常印四五版,销数达四五万册,成为当时最畅销、最有影响的杂志。最初五期的主编为张继,责任编辑是胡汉民。主要撰稿人有陈天华、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和宋教仁等。从第6期起,主编为章太炎,后来有几期因章太炎有病,由张继(第19期)、陶成章(第20~22期)主编。1908年10月,出至第24期,被清廷通过日本政府下令禁止。1910年2月,汪精卫和胡汉民在日本秘密印行了第25、26期后停止,共出26期,另有第3号号外1张,《天讨》增刊1本(第12期临时增刊)。《民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著名的刊物,是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把多数有进步思想的群众,吸引到革命旗帜下来,在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清廷命王公大臣会议讨论废弃弓箭一事。肃亲王善耆认为,京旗各营向来不熟悉枪炮,如果再放弃弓箭,倘有急用无所准备,未免因噎废食,贻误大事。他主张将弓箭暂时保留,从现在开始让八旗幼童学习枪炮,等10年之后,各兵操演成功后再撤弓箭。善耆的意见被通过,照此定稿咨照兵部核议办理。
11月27日。清廷移广西庆远理苗同知驻思恩县属五十二峒。
苏州城内染坊工人罢工,并印发传单,要求绸缎庄增加工资。
11月28日。大学士裕德卒,清廷予祭葬,入祀贤良祠,并赐谥号文慎。
清廷任命荣庆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上海公共租界圣公会教士所设英翰书馆的部分工人因承印抵制美华工禁约的传单,被外国工头扭送巡捕房关押,工人举行罢工,要求立即释放。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六次会议,议定两条:(一)中国政府允许将由安东(今丹东)县至奉天省城所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