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5> 第14章 文学类(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文学类(5)(2 / 3)

能为力;他总在议论,但下不了决心;他明知参加共产党可以使生活更有意义,但舍不得“个人自由”。第二部是《弥留》(1945)。主人公们不再在私生活的狭小天地里探索抽象的自由,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风骤雨中“介入”了生活。不过存在主义思想依然给小说打上了烙印:它只是把战争当作世界荒谬的一个证据,因为人注定要打仗,他们对此无能为力。主人公们不满现状,但又不肯投入改造世界的自觉斗争。《心灵之死》(1946)是三部曲的第三部。一九四○年夏天,法国政府宣布投降,就在这时,马蒂厄加入敢死队,他们不顾休战协定,坚持抵抗法国侵略者。在一次伏击战中,其他士兵都躲进地窖,马蒂厄勇敢地登上一个钟楼阻击敌人。不过,与其说作者是在表彰马蒂厄的英雄主义,不如说是在发挥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的思想:在英雄与懦夫之间,马蒂厄选择了成为英雄。长篇小说三部曲《自由之路》也显示出存在主义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些特点,例如:喜爱自然主义地渲染人的卑下情感和事物的丑恶细节,经常用大段的“意识流”打断或代替故事的叙述,结构零散。

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国际国内激烈的********中,萨特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五十年代初,他谴责美帝发动侵朝战争。一九五二年,他与转向****的另一存在主义代表作家加缪展开论战。一九六○年,他签署宣言反对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肮脏战争。一九六八年,他抗议苏联侵捷的罪行……在重大事件面前,萨特经常是站在进步人类一边的。

从五十年代起的近三十年中萨特的文学创作数量减少,值得指出的是几部剧作:《涅克拉索夫》(1951)对五十年代法国反动势力及其****宣传给了无情的讽刺;《阿纳托尔的隐士》(1959)是对纳粹余孽的有力揭露;而根据欧里庇得斯的剧本改编的《特洛亚妇女》(1965),借古喻今,是对战争、特别是殖民战争的谴责。

作为文学批评家,萨特的主要成就是关于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荒诞派剧作家热奈和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三部研究著作。此外;萨特还发表了《境况种种》(已出十部),那是他数十年间各色论文的结集。

一九六四年,瑞典皇家学会“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但萨特随即发表声明拒绝接受,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西巫拉帕

西巫拉帕(1905~1974),泰国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工作者、泰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本名古腊·柿巴立,笔名除西巫拉帕外,还使用过趁哉、茅头、伊沙拉春等。一九○五年生于曼谷,在瓦贴西林学校读完中学,后入法政大学,之后从事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

西巫拉帕是泰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又是一位为国家独立、民主、自由而斗争的热情战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泰国期间,他因反对日寇而被捕入狱。一九五二年因从事进步活动而再度被捕,一九五七年才被释放出狱。西巫拉帕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一九五八年,他率领泰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我国,在此期间泰国发生反动政变,他的安全受到威胁,从此留居中国,一九七四年六月十六日在北京逝世。

西巫拉帕是一位进步作家。一九二八年开始创作活动,长篇小说《生活的战争》(1932)、《一幅画的后边》(1937),给他带来了声誉,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生活的战争》采用书信体裁,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贯穿全书。主人公拉宾出身低微,自小困顿,一贫如洗,但他觉得幸福的是,他赢得了美丽的少女波芬的爱情。波芬原是高官的女儿,生活阔绰,养尊处优,万事如意。后来由于意外的变故,父亲出逃,母亲亡故,家道中落,成了穷人。拉宾和波芬在困苦中相爱,同舟共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波芬终于经受不住生活的贫困,应聘做了电影明星,获得一大笔钱,地位为之一变,她随即抛弃了拉宾,转而决定和富有的年轻电影导演结婚。拉宾对她的真挚的爱情成了一场梦幻。

波芬最后对拉宾吐露了真情:她十七岁时曾和一位地位相称的青年相爱,但家庭的衰微破败使她失掉了爱情,她发誓从此对任何一个男人的爱情都不忠实,她结婚仅仅是一种需要的选择,对拉宾的“爱情”只是为了实现这个誓言。

这部小说告诉人们,不同阶级地位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揭露了社会的卑污和人们的伪善:贵族乐施好善,希图为来世造福,但对死亡线上的老人和小孩却置之不理;拉宾母亲的朋友以拯救孤儿为名,实际上把他变成了家奴;社会上一切东西都可以买卖,甚至荣誉和爱情也是如此;金钱可以装饰一切,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贵夫人,就好像肉桂,只是外壳有价值而已;穷人拼命挣扎,为的是必要的温饱,而富人却为敛财而斗争。

《一幅画的后边》写的是一个青年诺蓬和贵族女子吉拉娣爱情的悲剧。吉拉娣是一个大家闺秀,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