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官制编制馆拟定外省官制,电各省督抚斟酌。中央体制大体确定以后,厘定官制大臣开始讨论改革地方体制的大纲。载泽、戴鸿慈等主张全体性改革,孙家鼐等主张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加变更,双方争论不休。最后决定将两种改革办法电告督抚,征求意见,再决取舍。本日,厘定官制大臣致电各省督抚,其基本内容是:拟分地方为府、州、县三等,现设知府不管所属州县,仍称知府。直隶州知州、直隶厅抚民同知与散州知州统称知州,直隶厅抚民通判及知县统称知县。府州县各设六至九品官,分掌财赋、巡警、教育、监狱、农工商及庶务,另设地方审判厅,受理诉讼。府州县各设议事会,由人民选举议员,辅助地方官,办理议事会议决的事情。省城院司各官,拟定两条办法。第一条,设行省衙门,督抚总理政务,下分各司,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受理上控案件。第二条,以督抚直接管理外务、军政,并监督行政、司法。布政司专管民政和农工商。按察司专管司法行政,监督高等审判厅。另设财政司,专管财政、兼管交通。
11月6日。清廷颁布厘定官制谕旨。本年农历七月,清廷宣示预备立宪,饬先行厘定官制,派载泽等会同编制,派庆亲王奕等总司核定。经该大臣等将所编制的方案详加核定上奏。本日,清廷下诏厘定官制,其诏书中说:“军机处为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取其近接内庭,每日入值承旨,办事较为密速,相承至今,尚无流弊,自毋庸编改内阁。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其各部尚书均著充参与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外务部、吏部均著仍旧。巡警为民政之一端,著改为民政部。户部著改为度支部,以财政处并人。礼部著以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学部仍旧。兵部著改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应行设立之海军部及军咨府,未设以前,均暂归陆军部办理。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工部著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著各为邮传部。理藩院著改为理藩部。除外务部堂官员缺照旧外,各部堂官均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都察院本纠察行政之官,职在指陈阙失,伸理冤滞,著改为都御史一员、副都御史二员。六科给事中著改为给事中,与御史各员缺均暂如旧。其应行增设者,资政院为博采群言,审计院为核查经费,均著以次设立。其余宗人府、内阁、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内务府、太医院、各旗营、侍卫处、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仓场衙门,均著毋庸更改。原拟各部院等衙门职掌事宜及员司各缺,仍著各该堂官自行核议,悉心妥筹,会同军机大臣奏明办理。”谕旨中称,此次厘定,“其要旨惟在专责成,清积弊,求实事,去浮文,期于厘百工而熙庶绩”。命内外臣工“顾名思义,协力同心,尽去偏私,任劳怨,务使志无不通,政无不举,庶几他日颁行宪法,成效可期。”对于清廷这一有名无实的厘定官制之举,立宪派有人也感到失望,其中徐勤致梁启超信中说:“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革命党人则认为,这是清廷不欲实行立宪的证明。同日,清廷谕令各编纂大臣继续编订各省地方官制。
清廷新授军机大臣及各部尚书。清廷命奕,瞿鸿仍留军机处,世续补为军机大臣,广西巡抚林绍年开缺以侍郎用,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新授各部尚书:吏部尚书鹿传霖,度支部尚书溥,礼部尚书溥良,陆军部尚书铁良,法部尚书戴鸿慈,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理藩部尚书寿耆,民政部尚书徐世昌,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唐文治暂署),都察院御史陆宝忠,大理院正卿沈家本,内务府大臣奎俊。外务部、学部照旧,奕仍为管部总理大臣,那桐为会办大臣,瞿鸿为会办大臣兼尚书。鹿传霖,荣庆,徐世昌、铁良开去军机大臣,专管部务。
贵州省定县苗民举行反洋教起义。各苗寨百余处数万人加入,旋即遭官兵镇压,首领罗法先死难。
11月8日。清廷重新任命各旗都统副都统。
孙中山致函旅日俄国人鲁赛尔。函中说:“我深恐中国问题是绝不能引起欧美人士注意的,但是我希望由于您的善意号召,全世界大公无私的人们将会逐渐理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的复兴,将是全人类的福音。”11月26日,孙中山复函鲁赛尔,指出他“对美国资本家的呼吁……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为,“他们不至于等到这般地步:实行商业的自杀来帮助中国拥有自己的工业威力而成为独立的国家。我坚决相信:如果我们稍微表现出要走向这条道路的趋向时,那么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就会高嚷着所谓工业的横祸了。因此,他们的利益首先在于使中国永远成为工业落后的牺牲品”。孙中山表示:“我们不指望外来的援助(不管这种援助的愿意如何),它如果不是出于真正利他主义动机的话。”
11月9日。清廷命都察院纠察行政。喻令中说“督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兹当新定官制,预备立宪之时,该衙门纠察行政,责任綦大,务令举能其官,无忝厥职,庶几广忠益而通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