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7> 第21章 表演艺术(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表演艺术(3)(2 / 4)

尔夫(右2)《苏茜·斯莱格尔小姐》,1946

道格拉斯·保罗

(1907~1959)美国电影演员。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父亲是医生。他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了职业足球运动员,后来在电台当体育节目播音员和新闻时事评论员。1935年首次登上百老汇舞台,在喜剧《一对蠢货》中扮演角色。在他将近四十岁的时候,戏剧和电影导演加森·卡宁选中他在百老汇《昨日出世》一剧中扮演爱发牢骚、爱争吵、坏脾气的企业大亨哈里·布罗克。这一剧目在百老汇演出很轰动,曾连续演出一千多场次。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发现了他,从此道格拉斯开始了他的银幕生涯。首次上银幕是《三妻艳史》(1948)。他这次表演不够成功,但以后的演出实践很快证明他是一位有吸引力的性格演员,有着激发观众情绪的表演才能。他主要扮演喜剧角色,典型的银幕形象是恐吓者、滑稽可笑的抨击对象和爱争吵的官僚人物。五十二岁时死于心脏病。

杜里埃·丹

(1907~1968)美国电影演员。生于纽约州怀特普莱恩斯,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1935年在百老汇初次登台前,曾干过六年广告工作。他在百老汇戏剧《小狐狸》中扮演性格怯懦的儿子利奥一角受到好评。1941年制片家高尔温将该剧改编成电影,他因此有了上银幕的机会,而涉足影坛,他经常在影片中扮演玩世不恭,冷嘲热讽的恶棍这类角色。四十年代,他在弗立茨·朗格导演的剧情片《绿窗艳影》和《长恨天》中与爱德华·罗宾逊合作演出,令人难忘。他演了大约60部影片及不少电视剧,包括系列片《中国的史密斯》等。1968年死于癌症。

叶凯尔奇克·尤里·伊兹拉伊列维奇

(1907~1956)苏联摄影师。1946年加入共产党。1927至1930年在敖德萨电影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在基辅电影制片厂任照明师。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伊凡》(1932,与д·捷木茨基及M·格里杰尔合摄),以后拍摄了《水晶宫》(1934)、《伟大的游戏》(1935)等。1939年,他担任A·杜甫仁科导演的影片《肖尔斯》的摄影师,影片镜头结构简洁,造型处理和导演手法达到了风格的统一。以后他拍摄的影片,如《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1941)、《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钦差大臣》(1952)、《垦荒先锋》(1955)、《我们好像见过面》(1954)等,在群众场面的处理、风景意境的表达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他一生致力于新的造型手法和摄影技术的革新,是苏联第一个实验拍摄宽银幕影片的摄影师。

瓦尔拉莫夫·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

(1907~1962)苏联电影导演,苏联功勋艺术家。1952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在文化电影制片厂(莫斯科)任电影剪辑师,1931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起在新闻电影部门工作,编导了各种题材的新闻纪录片,如:《共青团》(1929)、《捕鲸》(1935)、《我们的谢尔戈》(1936)、《飞行员》(1938)、《北极航线》(1940)等。1935年开始导演杂志片《少先队员》、《苏联电影杂志》、《每日新闻》。卫国战争期间他曾在西部前线电影小组和白俄罗斯前线电影小组工作,拍摄了许多军事题材的新闻纪录片,如:《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1942,同伊·科巴林合导,获斯大林奖金)、《斯大林格勒》(1943,获斯大林奖金)、《高加索》(1944)、《南线的胜利》(1944)等。后期他拍摄了一些反映国外人民生活的影片,如:《南斯拉夫》(1946,获斯大林奖金)、《波兰》(1948,获斯大林奖金)、《中国人民的胜利》(1950,苏、中合拍片,获斯大林奖金)、《在印度》(1952)、《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53)、《缅甸的一百天》(1957)、《斗争中的刚果》等。

马涅维奇·约瑟夫·莫伊谢耶维奇

(1907~?)苏联电影剧作家和评论家。193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1936年进苏联电影学院研究生班,1954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担任编辑工作。他从三十年代起就撰写电影艺术评论文章,并有专著多种,如《电影剧本和影片》、《电影剧作的散文形式》、《电影和文学》等等。五十年代开始电影剧本创作,1954年和1955年把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名著《教育诗》和《塔上旗》改编成电影剧本。六十年代又改编了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的作品《盲人音乐家》(1961)和阿·托尔斯秦的长篇小晓《加林的双曲线体》(1966)。此外,从四十年代起他就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任教。

格赖夫·海因里希

(1907~1946)德国电影演员。生于德国德累斯顿。学过法律、哲学和心理学,不久后改学戏剧。曾在柏林人民剧院当演员,后又在瓦尔纳剧院演出。跟一些志同道合的进步艺术家一道在德国和瑞士巡回演出戏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