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年鉴之1907> 第13章 文学类(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文学类(6)(3 / 3)

另一种生活》(1973)、《嘿》(1976)和《东西》(1983)。异化,是贯串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愁闷》写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画家季诺,生活优裕,却时时刻刻被一种莫可名状的“愁闷”所折磨。他专心致志于绘画,又发狂似地沉浸于性欲,但都无法寻得慰藉,反倒更深地陷入了“愁闷”,最终只好以自杀了却一生。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或者说表现了在当代西方世界里,资产者无所适从、颓废苦闷的精神危机。

《天堂》、《另一种生活》、《嘿》的主人公全是女性,过着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却极端贫困、空虚。孤独、忧郁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她们。她们常常产生幻觉,似乎在爱情、金钱、名誉、家庭生活中获得了幸福,但最终却不仅沦为自我的异己者,而且无法同周围的人建立明确的真实关系,从而相互成为异己者。

1978年,莫拉维亚发表又一部长篇小说《内心生活》,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这部历时七年、七易其稿才写成的书中,莫拉维亚摒弃了传统的手法,以“采访体”的形式,让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女青年德西黛利娅侃侃自叙她对家庭、阶级和社会的反叛经过。作者着力写出女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思想演变,并进而探索这后面隐藏的社会问题,女主人公——或者说一代青年——的“内心生活”,成为震动意大利的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时期社会生活的折射。

长篇小说《1934》(1982)以1934年希特勒发动“屠杀保皇党之夜”为背景,主人公是德国人,但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书中的情节围绕同德国纳粹主义的关系展开。主人公因为同纳粹的关系日益恶化而深感痛苦、失望,彷徨不决,企图自杀,但作者着意探讨的,是昨天和今天都时时让人们受着自杀威胁的精神危机。他认为,自杀并不是绝望,而是超脱现实的遐想,是越出常规的人的思想的外化。

莫拉维亚的才华和兴趣是多方面的。除了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他还发表过剧本,如《世界就是如此》、《生活是游戏》、《琴姬》,写过多部电影、电视脚本。他对古典文学和文艺理论也颇有造诣。评论集《人就是目的》汇集了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酷爱旅行,足迹遍及五大洲,先后写了四部游记。莫拉维亚现在是《新论证》的主编之一,《快报》周刊的电影专栏评论员,欧洲议会议员。50年代,曾任国际笔会主席,他曾于1936、1967和1986年三次访华,著有《中国文化革命》(1967)。

一Norman P.Barry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