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70章 诗歌(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章 诗歌(1)(3 / 4)

门眺望,她望见太阳下山了,鸡儿归巢了,牛羊回圈了,外出的男人应该回家了,但她左看右看,就是看不见男人的身影,“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脱口而出,“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脱口而出。以真实的怀人场景托出真实的怀人情感。

二《雅》中的许多诗也能体现这一特征。氏族史诗《生民》、《公刘》虽然是古史传闻,像《生民》又是神话了的古史传闻,但作者依然将笔墨重重地落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上。诗中关于后稷种植庄稼公刘勘察周原的描写都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事务而不是虚幻的天方夜谭。政治讽喻诗《节南山》、《十月之交》、《桑柔》等,总要描写天灾人祸的种种事例,以生活事实作为政治讽喻的基础。个人感遇诗《小雅。北山》也是让现实说话: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监,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桮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这首诗取材王官生活,头三章叙说自己“朝夕从事”的劳累,后j章历诉劳逸不均的差别,对比形容,相当具体:有的人悠闲轻松地安享家庭快乐,有的人心力交瘁地服务国家大事;有的人饱食终日,高枕无忧,有的人来回奔波,无暇稍息;有的人清闲得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痛,有的人操劳至累坏了心神,累断了筋骨;有的人专门享福,有的人专门忙碌;有的人,不干事,花天酒地,无忧无虑,有的人,干着事,却提心吊胆,担心暗算;有的人只会说三道四,夸夸其谈,有的人却要事无大小,样样动手。由此,作者发泄“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的怨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正是这种缘事而发、取事而写、即事抒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诗经》成了观照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这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种创作方法的形成与中原文化重人事而敬鬼神、亲人事而远鬼神的传统具有密切的因果联系。

朴素简洁是《诗经》语言的基本风格。《诗经》本是一部乐歌,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辞理应明快易懂。且《诗经》的多数作品出于人民的口头歌唱,语言更是新鲜活泼,通俗流畅。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完全是明白如话的日常口语,质朴无华,音韵和谐。《诗经》用词,又精练准确。这一长处源于《诗经》作者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如描写手的动作,就使用了“采”、“掇”、“捋”、“撷”、“按”、“握”、“拾”、“抽”、“折”、“授”、“携”、“执”、“拔”、“招”、“拊”、“捣”、“提”、“指”、“挠”、“掺”、“抱”、“揭”等各式各样的动词,将手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致。又如描写营造房屋的劳动方式,铲土用“抹”,倒土用“度”,捣土用“筑”,刮土用“削”,善于使用不同的字眼来形容不同的行为。许多词语如“休息”、“邂逅”、“桮迟”、“拮据”、“艰难”、“.怀春”,“经营”、“伊人”、“绸缪”、“颠倒”等,都因为极富表现力而沿用至今。《诗经》又大量使用重言叠字和双声叠韵来增强语言绘声绘色的效果。重言叠字,如“关关”、“坎坎”、“嘤嘤”、“肃肃”、“悠悠”、“萧萧”,信手拈来,举不胜举。双声,如“参差”、“玄黄”、“踟蹰”;叠韵,如“窈窕”、“辗转”、“崔嵬”,也是随处可见,屡见不鲜。这些词音乐性强,形象性强,象声状物,惟妙惟肖,表现了高度的修辞技巧。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被作者分为若干章,犹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或联章复沓。《诗经》的重章叠句有多种形式。章章重叠的是“完全重叠式”,如《周南》。几章重叠、几章不重叠的是“不完全重叠式”,如《邶风·绿衣》共四章,前二章重叠;《陈风·衡门》共三章,后二章重叠;《曹风·候人》共四章,中间二章重叠。有的诗只重叠每一章的开头几句,如《豳风·东山》共四章,每一章的头四句重叠。重章叠句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歌唱记诵;二是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三是有利于突出主题。如《卫风·木瓜》三章复沓,反复强调的是“永以为好”。《魏风·伐檀》三章复沓,反复强调的是“君子”之不素餐。在重章中,个别字的更换也是很有讲究的。《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首诗虽重点只换了“月”、“秋”、“岁”三个字,但正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