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图如见。
语言艺术的精彩,展示了本文的艺术魅力。《战国策》的语言主要为对话语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个性。这篇文章的语言典型地反映了《战国策》的这一特色。除此之外,对人物形态的描述也是惟妙惟肖。如写樊将军自刎前的“仰天太息”,荆轲壮行时的“终己不顾”,写秦武阳“色变振恐”……皆活龙活现。
全文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尤其着重情节描写,有很强的艺术渲染力和戏剧色彩,是《战国策》把历史戏剧化的典型佳作。本文无论对思想情操、文学艺术都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其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更成为了千古壮行绝句。
昭阳为楚伐魏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琏。”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j己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王以为然,解军而去。
【赏析】
这篇文章因引用了一个“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篇。寓言是《战国策》谋士常用的伎俩,有时候一个寓言的启示即改变了一个大将、甚至于一个国家的命运。《战国策》中每个寓言都有其政治背景,本篇即缘起干楚国大将昭阳带兵攻打齐国,齐国危急派使臣陈轸去劝阻他而引用的故事。
文章开门见山以“昭阳为楚伐魏……得八城,移兵而攻齐”一句,简凝地交待了昭阳伐齐的形势,旋即展开了齐国使臣陈轸的说辞。
陈轸以画蛇添足的寓言,喻劝昭阳伐魏已取得了显赫的地位,比喻画蛇已完美无缺了,如果伐齐立了大功,加封赏最高不过令尹(宰相),但一个国家不可能置两令尹也!说不定还会因此而遭来杀身之祸,那跟画蛇添足又有何异?从而以“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的攻心战术终使昭阳心动退兵。
全文言简意深.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尤其形象的比喻、辛辣的讽言,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添枝加叶”的寓言本身,而成为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的历史警策,流传后世。
《公羊传》、《觳粱传》、《汲冢琐语》
《公羊传》、《毂粱传》与《左传》合称《春秋》三传,旧说认为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其实《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叙事体著作,解释《春秋》“书法”的话很少;“公”“彀”二传以阐扬《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叙事成分不多,虽然按照《春秋》所记时代先后,依其记事而生发议论,却不是系统连贯的编年史,文体近于史论。不过,两传中也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议论文字亦颇具特色,故常为后世文章家所称道。
西汉时期,《公羊传》的影响比《左传》大,很早就立于学官。胡母生、董仲舒、公孙弘等都是名著一时的公羊大师。《公羊传》的一些观点,是董仲舒政治理论的支柱,常被援引作为衡量政治得失的准绳,甚至被用来判断官司。《公羊传》在经学史和思想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
从文学上看,《公羊传》值得注意的主要是其中的历史故事。比较完整的约三十多个,所记史实,有的与《左传》大同小异,有的互有详略,也有的为《左传》所无。这些故事的突出特征是语言更加通俗,描写更加具体,带有口头讲述性质,甚至夹杂一些民间传说的味道。
例如宣公六年,晋灵公谋害赵盾,《公羊传》几乎纯用口语,细节刻画,委曲周详。晋灵公在台上弹人的行为,杀宰夫的手段,都比《左传》写得具体。赵宅行刺一节,刺客隔着窗户居然看清赵盾所食之鱼是昨晚所剩而感其俭,较之《左传》更为夸张,而且显然是作者以齐人眼光看待晋人习俗所致。至于灵公命赵盾席问视剑之计,为《左传》所无,讲述逼真,形容有致,这些皆属于民间传说中常见的添枝加叶之法。《左传》的写作距故事发生的时代不太远,所以还不太违背历史真实。《公羊传》成书时代靠后,在口耳相传中,有意无意地踵事增华,愈演愈奇。从历史角度看,难免逐渐失真;从文学上说,这正是不断加工再创作的必然现象。
《公羊传》所记故事,大都结构完整,首尾清楚,情节曲折,富于传奇性、戏剧性。例如昭公三十一年邾叔术让国的故事:
当邾娄颜之时,邾娄女有为鲁夫人者,则未知其为武公与?懿公与?孝公幼,颜淫九公子于宫中,因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