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有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女子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赏析】
《勾践灭吴》是《国语》中影响最大的名篇,属《国语·越语上》。
这段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94年。战国后期,地处我国江浙一带的吴、越两国,固世代结怨而展开决战,结果越军大败,被逼退守会稽。三年前吴王闻闾因和越军交锋,战死前曾立下遗言要其子夫差复仇。三年后吴王夫差遵嘱报了仇。这次激战后越王勾践被迫退守,举国为吴王效劳,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悲壮历程,终于为国雪了耻辱。此文便是这一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载。
这篇文章所以流芳千古,其魅力主要在于有非凡的思想性。本文塑造了越王勾践这样一位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国君形象,几千年来,他已经超越了国君本身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有血性、生命力最顽强的化身。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是本文的主要艺术成就。越王勾践、大夫文种、伍子胥等皆各有千秋,并且主要通过对话凸现。如篇首一句越王勾践所说:“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即反映了这位壮志在身的政治家的不凡胸襟。伍子胥劝阻和谈,那句“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道出了他的老谋深算,大夫文种对吴王夫差那句软硬兼施的话:“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弩……”更见这位忠臣的大智大勇。寥寥数语,不同的人物个性已经展现。
对话是本篇语言艺术最富魅力的内容。勾践与文种的一番话,文种与吴王夫差的谏言,与伍子胥的对话,越王勾践对百姓的誓言,与吴王夫差的对话云云,皆千锤百炼、言筒意深,反映了《国语》的对话艺术。本篇对言、谏言、誓言皆各具特色,但都有很强的政治性,体现了《国语》这部政治史书的魅力。
本篇不仅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而且通篇叙事也几乎以对话为表现形式,从而使历史故事的描述更现生动活泼。
全文层层对话如剥笋、繁筒有致,不枝不蔓,既突出了人物个性,又表现了历史进程,其锤炼的言辞和形象的情节,使文章更见生动逼真,无愧于《国语》中一篇最优秀的历史散文。
单襄公论陈毖亡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候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薮,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粱。’其时儆曰:‘收而场功,作坊畚桐,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固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客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理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涂,司寇诘奸,虞人人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餐,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人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