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两者合起来讲的还是“知彼知己”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行军》篇看作是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战略原则的具体展开。
在“处军”方面,首先要根据山地、水地、沼泽、平原等四种不同的地形,分别作出不同的处置。关于军队在山地的处置:通过山地,一定要靠近山谷;驻军扎营,要居高向阳;若敌军已占高处,则不宜去仰攻。关于在水地的处置:敌军渡河而来,不立即迎击,而让其渡过一半时才去攻击;沿河扎营,要驻在河流的上游。关于在沼泽地的处置:通过沼泽地带,要迅速撤离,不可停留;如在沼泽地相遇敌军,必须近傍水草而背靠树林。关于在平原地的处置:要占领开阔地带,主力部队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
从以上不同的情况,孙子概括出“处军”的基本原则为“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即是驻军应择高地而避低洼,贵阳燥而避阴湿,近水草而利给养。掌握这些原则,获胜就有了保证。至于遇有如“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类特殊地形,应该尽量远离,而让敌军去靠近它。
在“相敌”方面,孙子讲得更加精彩。他从实战经验中总结了三十二种直接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诸如从观察到“树动”、“草障”,“鸟起”、“兽骇”以及尘土扬起的高低、形态,来断定敢兵进、退、伏、覆和战车、步兵的动静;从敌兵的“杖而立”,“汲而先饮”中,分析出敌军供给不足,造成士兵的饥渴状态;从敌营中出现“鸟集”、“夜呼”、“吏怒”等现象,推断了敌营空虚和士气低落。这种凭借耳目感觉器官的直观来直接观察敌情,固然和春秋时期的侦察手段不发达有关。但是孙子透过由直接观察得来的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哲学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事物的本质单凭耳目感官是认识不到的。但是本质总是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而现象却是能用感官感知的。譬如敌军是否已经沦为“穷寇”,可以通过所捕捉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而知道。孙子说:“粟马肉食,军无悬瓴,不返其舍者,穷寇也。”当敌军已在宰杀牛马充食,收拾起炊具,而不返回营房,那不正是“穷寇”的表现吗?他们不是准备孤注一掷拼命突围,就是准备逃跑溜之大吉。“穷寇”的本质就暴露无遗。还有一类现象叫假象。
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所以比较难以识破,要有一番辨识的本领。《行军》篇告诫指挥者不要被敌军的假象所迷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辞卑”和“辞强”是敌军派来的使者所制造的假象;前者言辞谦逊,后者言辞强硬;如何识别其真假呢?只要把它们和敌军实际行动相对照,其本质就暴露了。言辞谦逊却积极备战的——是准备发动进攻;言辞强硬又作出进驱的姿态——在准备撤退。类似这样辨别假象以认清本质的方法,《行军》篇还列举了若干。例如:“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把两种矛盾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其中必有奸诈而呈现出假象。两军相隔路途遥远,而敌方大肆挑战,这是可能与现实的矛盾,敌军既无进攻之可能,那么挑战之现实必有诈,其实质是引诱我方进兵。
威王问(节选自《孙膑兵法》)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有。”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日赞师。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子曰:“命日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后,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口口毋动,以待敌能。”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之奈何?”孙子:“命日……”威王曰:“击穷寇奈何?”孙子:“……可以待生计矣。”威王曰:“击均奈何?”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7”孙子曰:“其阵无锋也。”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孙子曰:“素信。”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