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18章 先秦诸子散文(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先秦诸子散文(10)(2 / 4)

“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日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躏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踱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孰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赏析】

《荀子》书的第一篇为《劝学》,第二篇便是《修身》。

荀子有“治人”之论。“治人”者,道德高尚的治国之人之谓也。“治人”首要在“修身”,在个人的自我完善,在个人的灵魂关怀,道德毕竟是人的道德,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只能是人的完善。荀子称之为“德操”,并要求“生平由是,死乎由是”,一生坚持,这样就能成为“能定能应”的“成人”或“君子”(《劝学》)。荀子亦如孔、孟,是注意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修身过程也就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的过程,修身的直接目标,是要造就“治人”。同孔、孟一样,他的着眼点始终在治国平天下,在政治。

“修身”的命题也源自孔子。

说到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荀子有一句极精要的话:“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是说,没有比礼更直接的途径,没有比得到好老师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比用心专一更有效的要领。荀子认为,这是调理神气、濡养心志、完成自我修养的必由途径和方法,即他所谓的“治气养心之术”。“礼”的含义是用来调节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要的,即所谓“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同上)。“礼”的内容还有所谓“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同上),这实际是荀子勾勒的有等级差别的社会秩序。“礼”也就是一切言行和事物的最高准则。所以荀子强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荀子指引的修身之道就是始乎学札,终乎遵礼,达到以正其身的境界。荀子将札与修身、治国更是紧紧联系起来,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人没有礼就无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不得安宁。反之,有了礼,则“君子以修(身)百姓宁”,“国家既治四海平”,君子以礼修身,可使百姓安宁,国家安定,四海莺歌燕舞庆升平。荀子所论之“礼”,是冶信念、法律、道德于一炉的综合体。以“礼”来“修身”或“正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君子”之类有身份的人应带头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在道德上模范于社会。

荀子“隆师”。“师”之前冠“隆”,前无古人。在荀子心目中,“师”与“君”、“礼”并列而无愧。这大概与荀子毕其终身从事教育、著书立说、授徒传道有关。把教师与君主等同看待,足见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纠正一个人思想行为的标准。而“礼”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教育形成的,是由教师传授的。荀子把教育提高到安邦定国的高度,还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荀子之谈“修身”,强调入要合于外在的礼义标准,又主张人们要通过学习,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完善自身,成为“名配尧、禹”、“专广”(胸怀宽广)、“以公义胜私欲”(依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