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15章 先秦诸子散文(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先秦诸子散文(7)(2 / 4)

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这一组句子因其铺陈排比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渲染力。

全文气势充足、笔力千钧,且观点鲜明,寓论理于对话中,尤其刚健雄辩,反映了孟子散文的特色,为古代政议散文开了先河,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又因其谋篇布局之巧,进言迂曲之妙,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堪称古代谏文的双绝。

天将降大任于斯也(节选自《孟子》)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赏析】

这是孟子伦理散文的又一名篇,出自《孟子·告子下》。伦理散文和政论散文是孟子散文中影响较大的文章。

这篇文章有着高度的思想性,不仅对中国民族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历代忧患文学的发展也不无关系。

文章的中心论点旨在突出个人命运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关系,并且也是这篇文章高格调的原因。文中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醒目地揭示了个人的饱经忧患,只有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相融一才有价值。这句点睛之笔以及篇末“生于忧患,死干安乐”,突出了没有这样的苦旅就不可能有如此大任的深层内涵,呼应了本文有忧患意识者生,无忧患意识而沉溺安乐者死的著名命题。

有什么样的德,便有什么样的文,孟子这篇文章代表着儒家忧患意识的精髓,从而开了忧患文学的先驱,对历代忧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文言简意深、语言锤重,且排比铺陈,气势递增,尤其态度严肃,内涵深沉,不愧为忧患文学的典范。

天时·地利·人和(节选自《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赏析】

这是孟子又一政论散文名篇。出自《孟子·告子下》。

以思想性强取胜,是孟子政论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作为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堪称“亚圣”。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仅次干孔子,文章的思想性浓厚,是他的政论散文的优势。

这篇政论文的艺术技巧在于结构严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突出“人和”,于是全文围绕着这一主题层层深入。

开门见山、观点鲜明是孟子政论散文的特色。本篇同样首先推出论政的焦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紧叩主题如剥笋般展开论述。

首先以攻城为例,剖析天时不如地利。接着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把重心放在如何做到“人和”的论点上。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政治论断。孟子的政治观点是推行仁政,惟有实行仁政才能“多助”,所以他的这一政治论断是人心向背的高度概括,强调了仁政是战争胜负和国运兴衰的根本。

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含义是推行仁政,而文章却通过“人和”这一更现实的观点进行阐述,反映了孟子论政散文的现实主义风格。

全文铺陈排比、气势充足,且说理透彻,句句富于逻辑,尤其篇辞意深。全文仅百余字便阐述了一个重大的政治观点,反映了孟子政治论文的非凡力度。

齐人有一妻一妾(节选自《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唰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