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备,淫风大盛,道德败坏,靠什么来纠正解决呢?当然是礼了。把礼教给人们,人们对礼有了认识,并把它铭记在心中,时时提醒自己,规范约束自己,就不会越轨了。所以,统治者的任务是向人们灌输礼,以礼来节制人们。可以看到,在《礼记》的作者看来,礼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上到皇帝,下到庶民,都无不与之有关。但是,对统治者而言,礼是工具;对一般人而青,礼是绳索。从这个意义上说,《礼记》写作的目的很明确,是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治政安君”的方法和策略。
《礼记》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孔子与孔门弟子的生动而含义深刻的故事,富有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如: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A。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这段文字见于《檀弓》,描写孔子在临死之前的表现及其与他的学生子贡(赐)之间的对话。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子的自负(他自比为泰山、梁木,以哲人自命),同时又可以看到孔子因理想不能实现以及无人理解、尊崇自己而产生的深深痛苦和遗憾,有一种“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感觉,令人同情,震撼人的心灵。
同样出于《檀弓》的下面这则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这则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苛政猛于虎”的最早源头。它不仅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困苦,更表现了孔子对苛政的反对及人道主义精神。
名篇赏析
为政(节选自《论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蹄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盂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足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赏析】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记述孔子的思想言论和行事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为政》的中心内容,主要是记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学说。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鲁国人。他十分关心当时各个诸侯国家的施政措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