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威力无穷,神秘莫测,使得原始人类由迷惑而生畏惧,由畏惧而生崇拜。在他们看来,大自然如此生机勃勃,富于活力,俨然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实体;而风云雷雨、山川鸟兽,则无不被他们认作神灵。在这种“万物有灵”观念的启示下,他们通过想像、幻想和联想,以有形的事物去表现无形的自然力,进而创造出自然神的形象和以这些形象为主体的故事,这便是自然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颇为出色。如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与日逐走的神兽“夸父”,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的著名主角。自然神话多以鸟兽树木之类自然物为主体,它们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迷惑与解释,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美好愿望。
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神话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创世神话和自然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认识和借助想像对自然力的征服与支配,英雄神话则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它意味着人类自身成了意识的对象、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英雄神话巾的主体,大多是半人半神或受到神力支持的“英雄”,关于他们在征服自然或在社会斗争中创造英雄业绩的故事,便构成了英雄神话的主题。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是数量较多且极富魅力的一部分。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的神话,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黄帝战蚩尤、共T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还有刑天与帝争神的神话,赞美了敢于斗争、不怕失败的英雄。他们组成了一系列神奇灵异的英雄群像,在我国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闪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它们大都记载于《山海经》中,出自所谓山、海、大荒之四裔。诸如“跪据树欧丝”的奇女子,“其民皆生毛羽”的“羽民国”,“一臂三日”、“能为飞车”的“奇肱民”,“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的“厌火国”,“捕鱼水中”的“长臂国”,“一身三首”的“三首国”,“食稻啖蛇”的“黑齿国”……如此神妙奇异、趣味横生的画面,令人喷啧称奇,赞叹不已!它们反映了原始人类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以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像力,其中显然也含有描述远古时代华夏四裔氏族社会野蛮生活状态的痕迹。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它们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文化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同母兄弟十人,二兄周武王,三兄管叔,五弟蔡叔。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四年,他佐武王灭殷纣,三分商王畿地,封纣王子武庚于邶以续殷祀,封管叔于庸、蔡叔于卫防范之,名义上合称三监,以监殷民。克殷二年后武王病逝,周公立武王年幼之子诵为周成王,当时面临“天下闻武王崩而叛”的形势,由于成王年幼,他为应付危难,便自己执政称王。在这期间,周公不但主持了东征和分封这两件大事,而且还制礼作乐,奠定了有周一代礼乐制度的基础,是西周初最杰出的政治家。
武王死后,周公当政称王。
另外,周公所以当政称王,是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武王灭商后曾经夜不能寐,十分担心殷的残余势力和影响。商王朝虽已灭亡,但许多方国并未归服于周,所以,武王时期周王朝的形势并不容乐观。武王死时,三监及东方诸国大规模叛乱,成王尚年幼,不堪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周公因此才当政称王。三监及东方诸国大规模叛乱,这个事实表明,商代以来的方国联盟制已经不能适应周初的形势发展,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审时度势,制礼作乐,不再循规蹈矩,而是开创了分封诸侯的新局面。周公制礼作乐是夏商以来政治格局的改变的转折点。
周公在摄政称王的第六年“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是指各项上层建筑,凡政治、社会有关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创制,用以作为西周社会的政治文化体系,
周公制礼作乐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殷代本用父死子继之制,但常出现兄终弟及之事,形成所谓“一继一及”。故周武王命周公“兄弟相后”,即按此继承成例。而且当时的危迫形势,也需要年长而有经验与才能的周公肩此重任,但却引起管蔡之乱,造成新建的西周王朝的政治危机。据周室所常行继承之制,相传是以子继父,而殷代末期自武乙以后也稳定的有四世传子,当是惩于传弟往往引起争乱。周公在吸取了管蔡之乱的教训后,也认识到传子制能避免争乱,故而手定此例,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完整严密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作为周人的一种创造,它对于我国古代社会有很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秩序的巩固具有积极意义,是西周时期贵族间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