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先秦文学观止> 第1章 绪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绪论(1 / 3)

以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为摇篮的中华民族,在数千上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创造的古老而璀璨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睿智和审美实践的结晶,是对世界文化宝库的特殊奉献。

文学是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按照我国文学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所谓“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它产生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秦以前的封建社会早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轫期。同时在诗歌和散文等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下了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从远古洪荒的时代走来,如同涓涓细流,及至战国而全面称盛,势同江海。从其发展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以前和西周。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萌芽和幼年期,时间相当久远。最先,是文学现象的出现:原始人在劳动和实际生活中,由于交流思想感情和主观认识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可能产生文学。实际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原始人类在劳动等活动中创作的口头歌谣,即节奏韵律都极简单的原始诗歌。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又将主客观相结合而按主观幻想创造出最早的叙事作品——神话。这些最原始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于文字产生以前,是靠口耳传播的,绝大部分都在漫漫岁月中淹没了,只有极小部分流传并被后世的典籍记录下来。诗歌是对于语言的加工与类比,是通过音声的节律而表情的艺术。神话则是真与幻的结合,某些神话是对英雄业绩的歌颂,是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其中无疑蕴含了原始人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意识。

数千年前出现了文字。文字产生以后,用以记事记言,就可产生散文。因此散文的出现也甚早。

《周易》中的《卦辞》、《爻辞》是商、周时代专为卜筮所用的文字。有些地方记载了殷周或更久远的时代所发生的战争、祭祀和风俗等,表达了某种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尚书》中现存《商书》五篇,是殷商史实的记录。其中有的篇章出现甚早,如《盘庚》上中下三篇,是殷王盘庚为迁都而作的三篇演说辞,时当商朝中期,与甲骨文、金文属同一时期。但《商书》比起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篇制更完整,不是分散零碎的片段,而是初具规模的文章。其中有些语言已可看出一定的技巧,使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和口气。

《尚书》中的《周书》原有八九十篇。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尚书》有一百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书》。经历代散轶,《周书》仅存十九篇。大部分是西周的作品,少量是东周所补。《周书》比《商书》篇制更为完整,记言记事更复杂,结构大都比较严谨,有些篇章手法娴熟,有条不紊,显示出散文的进步。无论《商书》或《周书》,大都表现了上古文字的特点,屈估聱牙、古奥难懂,与春秋以后的散文差别甚大。

《诗经》是成于周朝的最伟大文学作品。《诗经》中的《商颂》,现在一般认为是周朝时宋国的作品,但即便如此,它也是依照其祖先商人的传统写下来的,而不是宋人才发明的。殷商庙堂就经常举行祭祀和歌舞,有歌即有辞,其辞就是“颂”体诗。事实上,现存《诗经》中某些篇章,就产生于西周建立以前,如周之先人的“史诗”,时间也是商代。《诗经》的不少作品产生于西周,特别是《大雅》和《颂》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写于春秋中前期,尤以《国风》、《小雅》为多。《诗经》是我国社会最早的百科全书,它包括了当时各个社会阶层以至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经历的作者的创作;人们从中可以窥见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国风》和《小雅》大多为中下层群众所歌唱,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这些诗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风格淳朴自然,语言生动、形象,韵律和谐优美,已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颂》和《大雅》诗则多为庙堂和宫廷之乐,其中有一部分史诗性的作品,比较完整地勾画了先民们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是我们古老民族的历史画卷。总之,《诗经》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从诗歌体裁上说,它包括了抒情、叙事、讽喻、颂赞以至史诗等各种文学样式。《诗经》是我国后世诗歌文学发展的基石和光辉的起点。

先秦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期。这一时期,以崭新面貌出现的散文开始崛起,产生了许多历史著作。现存的有《春秋》、《国语》、《左传》。

现存《春秋》是当时众多历史书中的一部,宴为鲁史大事记,据说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资料编订而成的,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基本教材之一。系年纪事,寓有褒贬,简练精严。《国语》是一些国家记事的史书,记载史实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内容以记言为主,也有记事。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