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奠定基础的著作。老庄学派的思想体系和“道”、“虚”、“静”、“无”等范畴,精气神等概念不仅为内丹学所沿用;而且其中“致虚极,守中笃”,凝神、守一、坐忘、心斋等修持工夫也被汲取为内丹法诀,老庄倡导的圣人、真人、仙人的境界更是成了内丹家遵循的行为模式和理想的目标。《老子》、《庄子》不仅有理性思维的哲学境界,还有灵性思维、回归自然的艺术境界,而且有清静无为、与道合一的功夫境界。《老子》书中有“专气致柔”、“抱一”、“啬精”、“玄牝之门”、“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内容,这和《列仙传》谓“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之说相合,是兼综行气和房中的内炼工夫。《庄子》书中的内炼功夫偏重清修,具体功法多见于《养生主》、《刻意》、《在宥》、《达生》等篇。《在宥》篇述守一之术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又说:“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人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其功夫境界步步增高,开发出入体潜能。老庄之学为后世自身清修派和同类阴阳派内丹家所宗决非偶然,老庄书中有关炼养的名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先秦时的内丹学文物,还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块传世玉器,上面的铭文男女双修丹派和清净丹派有不同理解。《行气玉器铭》云:“行气——吞则蔷,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姐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依清净丹法,谓行气之法,当凝神聚气,运降丹田,入定凝结,萌生真气,逆转督脉,上升泥丸。以天(首)为鼎。以地(腹)为炉,依阴阳之机而修炼。顺此道者便延年,反之则损寿。另外,著名的《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其中也隐含有内丹法诀,今人尚少鉴别。《管子》中将心灵炼养之术直称为“心术”,这比道教中“气术”的提法更切中要害。历史资料证明,秦汉方仙道已秘传内丹修炼之术,这也可在<太平经》、《老子想尔往》等道书中找到踪迹。
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将先秦道家学说向内丹学过渡架起了桥梁,开始将老子道的学说内化为人的心身体验。严君平说:“故人能人道,道亦人人,我道相入,沦而为一。守静致虚,我为道室,与道俱然,浑沦周密。”(<道德真经指归》卷九)这是要人在修炼中净化灵魂,缩小与道的心理距离,直至以人的朴素本性与宇宙的本性契合,把握整个宇宙精神,将自己的心身融汇于道的自然境界之中。而后《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对人的精、气、神修炼之术多有阐发,为内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准备。
自先秦至汉代道教产生以前,是内丹法诀的初传时期,也是内丹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汉代术数学,特别是驺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以及象数易学的发展,为内丹学奠定了理论支柱。
§§§第三节 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自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是内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段时期修炼先天真气的内丹功法尚不占优势,内丹之名称也未确立。当时道教中修仙的方术杂而多端,各种气功流派竟起,百花齐放。修道者逐步将体内能萌发先天燕的关窍认作“丹田”,开始同流行的金丹术相比附。“丹田”一语,出现盖早,《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有“神游上丹田”之说,边韶所撰<老子铭》中也有“存想丹田”的话。同时“丹田”一语还见于蔡邕为祀王子乔墓而撰写的碑文和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可知东汉时修道者已有存思丹田的功法。“丹田”的名称既立,说明道学中已将体内的真气运行法视为炼丹了。
东汉早期道教中流传的《(太平经》,就明确地把人体的精、气、神作为修炼对象,提出“爱气、尊神、重精”的原则,并介绍了瞑目入静、守一、存神、胎息、内视等古朴功法。其中说:“瞑目还自视,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著席。若居温蒸中,于此时筋骨不欲见动,口不欲言语。每屈伸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太平经合校》第11页)。这其实是丹家“活子时”的火候景象,汉代道学中传有真气运行法应无疑意。丹家要诀在于人体精,气、神的凝合,合则为仙,离则为鬼,((太平经》对此讲得也很清楚。
早期道教的教科书《老子想尔注》中,也以结精、炼气、守神为要法,“谷神不死”句注云:“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法琳《(辨证论》云:“其法真诀,在于丹田。”“实髓重精,仙家之奥旨。”可见三张所传之法诀亦是意守丹田,“为柔致气,法儿小时”(“专气致柔”句注),不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