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道教与丹道> 第5章 道教的发展(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道教的发展(3)(3 / 4)

后世道教突出斋醮、科仪和养生延年之术,不尚预测占验,遂将占验派道士排斥到民间道教中去。魏晋之后,民间流俗道士亦多以灼龟卜卦、推命看相、望云省气、占梦观星、堪舆风水之术谋生。

四、民间道教

魏晋时期,除了遍布全国的天师道和隐居求仙的士族神仙道派以外,尚有多种民间道派在各地活动。这些庞杂林立的道派,大都同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结社有某种间接的联系,或是因天师道的某些祭酒“各奉异法”创立起来的。干君道、帛家道、李家道、清水道等,是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教派。

(一)帛家道

帛和本为汉末著名道士,后世道士遂托名帛和,称千岁翁,广收徒众,传跪家道,至晋尤盛。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如帛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所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故为远识。人但不知其年寿,信能近千年不啻耳,后忽去,不知所在”。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注云:“周家本事俗神祷,俗称是帛家道。”晋世著名道徒如刘纲、许迈、华侨以及周子良的姨母和家族皆奉帛家道。这说明帛家道不仅流传于民间,而且传入士族社会。后来这些奉帛家道的士族子弟又多转入上清派。

(二)干君道

干吉为汉末著名道士,是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的传人,后世道书中或讹为于吉。《后汉书·襄楷传》云:“初,顺帝时,琅砑富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佚文云:“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今太平山干豁在焉。”《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亦称“时有道士琅玡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可知后世道士,托名千古,广传干君道,其道以烧香、读道书、以符水治病为宗教内容,可能是太平道的流变。干君道于三国时流传于东吴地区。

(三)李家道

李家道发源于四川,由三国时著名道士李阿所创。李阿号称李八百,善辟谷,能预知吉凶。《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的“平冈治”和“昌利治”,则洼有“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学道得仙”.“昔蜀郡李八百初学道处”。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云:“吴大帝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人往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惨戚,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若微叹者,即有深忧。如此之候,未曾一失也。后一旦忽去,不知所在。后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于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于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可知李宽托李八百之名,在晋代将李家道传人江东。李家道教人导引行气,以符水疗病,设静庐斋戒,并以“无为”为教旨,有一套宗教活动的制度和礼仪。而后,李家道中流传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的谶言,不断有号称李八百的道士传道,亦不断有称名“李弘”的人借道教组织农民造反。《(太上洞渊神咒经》亦和李家道有关系。自西晋至南北朝,称名李弘(或日李洪、李脱、李辰)的农民起义有十多次。直至唐宋间,民间仍盛传着李八百的神话乃至发生以“李弘”为领袖号召农民起事反抗朝廷。

(四)清水道

《三天内解经》云:“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无为幡花之道及佛道者,又有奉清水道者。”“老君使中国人奉无为大道,胡人奉佛道,楚越阴阳气薄,奉清约大道。”“其清明求愿之日,无有道屋厨覆,章符跪仪,惟向一瓮清水而烧香礼拜,谓道在水中。”清水道托言为张道陵家奴所创,亦和天师道有联系。东晋时清水道传人晋皇室,为简文帝所奉。释室唱《比丘尼传-道容尼》记载:“简文帝先事清水道,道师即京都王濮阳也。”王濮阳亦称濮阳,据《道学传》记载:“濮阳者,不知何许人也,事道专心,祈请即验。郑Y5女脚患跛蹙,就阳清水濯足,余以灌庭中枣树,枣树即生,脚亦随差。晋简文既废世子,而无后息。阳时在第,密为祈请。三更中有黄气起自西南,迳坠室。尔夜李太后即怀孝武,冥道之力。”《三洞珠囊》卷一引)晋孝武帝是否为清水道师祈祷而降生虽无确证,然清水道的宗教活动为祝水治病大致可明。

§§§第四节 南北朝道教的改革和成熟

从东晋后期到南北朝,全国性的道教改革终于普遍展开,一大批新道派相继出现,中国道教的发展又进入高氵朝。北朝寇谦之假托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重建了新的天师道。他改变了天师道早期模仿汉制的古朴组织形式,调整和封建政权的关系,向教会式的富观道教过渡。南朝的陆修静和陶弘景,先是沿袭天师道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