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我的青春是首歌> 第32章 附录(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附录(5)(2 / 3)

样,帮他收拾收拾屋子,拉开窗帘,穿上鲜艳的衣服,到阳光下走走,就这么简单。做父母的,把时间挤出些来陪陪孩子,这是你的义务更是孩子的权利。看完这篇小说,我对自己的一个假设惊恐不已,假如不是“我”给那可怜的女孩送书而把她带到阳光下,那个女孩会不会死于豪华的家中而长久的不为人所知呢?想至此,我不寒而栗。人,为何总是本末倒置!

《750分把青春变成750岁》(以下简称《750分》),单看题目就感觉有些震撼。含泪的文字,嘶哑的呐喊,无声的拷问,似一柄柄钢叉抵在教育体制的咽喉。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老师的法宝。

过去、现在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依旧是校园里的流行语。与《晒》

文不同,《750分》中的父母不是大撒把,而是给孩子戴上金箍咒,时时刻刻不厌其烦地叨念咒语,直到把他念得闹不清自己是在一天天长大,还是在一天天缩小。身体一点点虚弱,近视一点点加深,爱好皆泯,锐气尽失,活成了一个小老头。看完了全文,我的心无比沉郁,也有一种想大喊大叫的冲动,不过不仅仅为文章的主人公,而是为我自己。作为父亲,我也在无比苛刻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周六周日忙得更胜寻常。虽说是和孩子商量征得同意才报的这些补习班,但看了《750分》一文后,我深深地自责了:在父母殷切的目光中,懂事的孩子又怎好拒绝家长的要求呢,毕竟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啊,要说哪个孩子生来就爱囿于室内学习,必是傻子无疑。我呐喊,我真的从内心不想让自己像万万千千的父亲那样流于世俗,但在这滚滚洪流之下,不顺从只有死路一条。我呐喊,替文中的孩子鸣不平,也为生活中自己的孩子发泄。祥宁的这一篇小文,其实揭示的是一个死结一般困扰家长学生的大问题。正如文章的结尾所说,我们都“拖着疲惫的身躯,跪在了地上。”

四篇作品中似乎只有《健忘症》离孩子教育的主题较远,只是讲述同学之间一段感人至深的恩恩怨怨。但我还是在郝艺给莫小爱的信中发现了几丝端倪。还记得她提到嫉妒莫小爱的第一个理由吗?就是“你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而我的父母离了婚。”郝艺的嫉妒是可怕的,因为她不是用对方的不好去换来自己的好,而是一种我好不了大家都别好的破罐破摔近似疯狂的心态,所以她才会冒着风险昧着良心将对方的小物品藏起来十几次之多。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像郝艺这般执着胆大者亦不多见。但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她对幸福是多么的渴求,对现实生活是怎样的悲观与失望。是啊,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她的无奈、她的啼哭、她的祈求在父母破裂的感情面前,在那无情的冷战或是绝情的大打出手面前都将无济于事,她无疑是家庭破裂的最大牺牲品。动荡的家庭,势必会影响她的学习,逼迫一个孩子不得不谋划自己道路,“我是靠了自己的努力学习芭蕾,才进入的这所重点高中。”这句话中该包含着郝艺多少的汗水和心酸啊。我想,莫小爱对郝艺的不幸是同情的,由同情而生信任,宁肯相信自己得了健忘症也不怀疑是好友偷了自己的东西,十几次也不怀疑,而这善念竟不能感化郝艺分毫,足见郝艺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多么冷酷的心。直到高考前几分钟莫小爱奔回宿舍为郝艺取来准考证才终于让郝艺良心发现,感知了友情的可贵,认识到了自己邪恶居心的可耻,退回了偷窃朋友的东西,并在信中说“不要再碰上我这种人了。”郝艺一定是怀着悲观绝望的心情写这封信的:父母离异,朋友分手,高考落榜,一生的坎坷都压在了一个少女柔弱的肩头,即便她不出车祸,不知道她能不能挺得住这重重的打击。所以作者对成了植物人的郝艺说,“她真的什么都忘了,忘了也好。”这不也是代郝艺向她父母的控诉吗?看到此处,我的眼中潮湿了。

祥宁的这组小小说,语言生动,洗练有力,非常耐读。比如,“她拿苹果往我的头上敲,一副想把我敲成脑残的架势”,使陈欣怡含羞带怒、娇俏动人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我将头往下铺看去,长发被我疯狂地抓成了一团,披散着,很像一个女鬼”,这句话不仅形象,更是一语双关,对于偷了东西有愧于“我”的郝艺来讲,应该在这种形象中受到警醒。而她没有,依旧上演偷“我”

东西的把戏,这一细节的安排把郝艺的妒火之盛、心术之狠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有,在《750分》中,开篇“‘咚’的一声,整栋楼都在颤抖”就定下了整篇文章沉闷悲剧性的调子,而“下楼的时候,碎片落了一地”,是否也暗示了结尾处主人公大声喊叫之后,“跪在了地上”的悲愤与无奈呢。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我视祥宁的文章为青春的代言词,是架起学生与外界的桥梁。

大人们藉此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平等地、心平气和地观察他们言行举止,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样站在他们的角度审视作为大人们自己的言行与缺失,那样我们才能在阳光的沐浴下,笑得如满园盛开的花。

最后,衷心祝愿小祥宁用充满灵性的笔和辛勤的汗水,在文学的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