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祥便丢弃街巷、丢弃山林、丢弃江河、丢弃冰川,均不死——牲畜不踩之、野兽不食之,大水不淹之、众鸟羽暖之。姜嫄甚为奇怪,她仿佛听到风声鹤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于是,姜嫄便把这弃儿报回来抚养,直至长大成人。弃儿长大后特别擅长种植黍稷,尧听说了便任他为农官,一直干到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后稷是史实上的第一个“三朝元老。”当时,人们并不叫他这个名字,一直随姜嫄叫他“弃”儿。大禹的父亲在世时,江河泛滥成灾,治水无功被杀,禹便接着治水,由堵塞变疏导,终于成功。这时候的弃儿,便在洪水退后的农田上,大显身手,结果来了个五谷丰登大秋收,人们彻底告别了以“猎兽谋生”的局面……于是,禹王便命名他为“后稷”。“稷”在当时是指“谷物”,因稷与姬同音,所以后稷的子孙便以“姬”为姓了。
周幽王叩拜完后稷,又随之叩拜了十几位祖先,最后才是他的祖父姬胡(周厉王)和他的父亲姬静(周平王)。饮水思源,没有他的祖父和元帝,哪有他的今天啊!想到这,周幽王泪如雨下,像当年周武王一样,也是泣不成声。
此时,他不是做梦,而是出现了幻觉——
混沌初开。开国元帝为西伯侯时,威风八面,被称为“西方圣贤”……纣王听信费仲和尤浑的谗言,宣元帝到朝歌后随即押进大牢。周文王之兄长后赴朝歌,愿代元帝赎罪,“以其身换父身”。没想到,纣王惨无人道,“竟将文王之兄长杀害,做成人肉饼、羹,试探“装疯卖傻”的元帝:伯夷考之肉饼羹,肯吃否?
元帝为了能活着出去,连声说其香。终于迷惑了纣王,亦放松了对元帝的监视和看管。从此以后,元帝在大牢里,才得以演习八卦,终于推测八八六十四卦,书写成《易经》记之……再后来,他的金钱和美女便派上了用场,直达费仲尤浑和纣王,元帝终于被释放回归了。
元帝回归后,根据卦象的提示,遇到了直钩钓鱼的姜子牙,便拜为军师,发兵攻打纣王。在筹备进军朝歌时,元帝不幸身亡。临终托孤,让武王姬发拜姜子牙为“尙父”……他周幽王实在想不通:先祖周武王,为什么只有打江山的命没有享受江山的福,自从武王率满朝文武大臣拜祭太庙列祖列宗分封各诸侯国归来,便感风寒一病不起,两年后便一命归西。13岁的太子诵继承王位,“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说得就是太子诵和他的叔父——周公(鲁国国君姬旦)的故事。诵传子,子传孙,孙再传孙,就这样,一直传到《国语》记载的《邵公谏厉王弭谤》“国人暴动”的那一天。
这一天,国人不满他爷爷厉王的暴政统治,终于发动起义,打进王宫,厉王惊慌失措出逃,一直跑到山西霍县一个叫彘的地方躲藏了14年之久。厉王出逃14年,王宫无主,便推选召公虎等人“共同执政”,一直到厉王死。这一阶段,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初年,有着确切记年——公元前841年。从此,掀开了中国历史真实准确纪年的篇章……”——老达子批注)
得知厉王死讯,“共同执政”的人才把周朝的统治权交给了他父亲——太子姬静。姬静登基即位为周宣王。周宣王死了,作为太子的他——姬宫湦,15岁就即位,成为了周幽王。
吃水不忘打井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幽王还算有孝心,当他沉浸在幻觉,正得意的缅怀祖上列祖列宗丰功伟绩之时,他的老师曾辅佐父王的老臣褒衖,又在他旁边耳语:去潼关体恤民情,抗震救灾,务实办事,才是真正对得起列祖列宗。
搞祖上立秋大典祭祀,整个仪式还没完,褒衖就又上言劝谏,瞬间,对列祖列宗的幻觉幻象,都消失了,这让周幽王很不爽。
为啥?
子不教,师之过。老臣褒衖,实在很伤心。他身上的感觉到:周幽王比他爷爷厉王没好多少,整天吃喝玩乐,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三川皆震,哀鸿遍野,奏折飞来,堆积如山……老臣褒衖,心急如焚,实在忍不下去了,又再次劝谏周幽王。
周幽王瞪了他一眼,甩袖就走。可褒衖看不出火候,还是死死缠着幽王,喋喋不休……幽王终于震怒:朕不敢当周武王,你也不是尚父姜子牙!来人呢,把褒衖给朕关进大牢。
结果,这一场立秋盛典,就让褒衖搅局,闹得不欢而散。
2
寒来暑往,秋风秋至,转眼间又是冬去春来。一忽间,就过了三年。
三年过去了,周幽王还丝毫没有释放褒衖的意思。褒衖夫人心急如焚,千方百计想救出自己的丈夫……到了后来便亲自出马,把女儿褒姒献给周幽王才总算让周幽王有了松动气:褒衖释放指日可待。
褒姒貌如雪里梅花,婷婷玉立,寒气袭人,不施粉黛,却冷艳流香。周幽王一见如故,爱不释手,真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掉了……
周幽王总是怀疑自己在梦中。在没有遇到褒姒前,他就常常做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到处弥漫着烟火,烈燃熊熊,他骑的战马都燎着了,他炙身可热,心急如焚,渴望战马带他冲出火海。这匹日行千里的白龙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