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从春到冬谈养生> 第32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3)(3 / 4)

健运,固汗养阴,增强体力。糖尿病人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服用益气养阴药可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但是,如果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时节血糖已经降到了最低的阶段,认为血糖下降了,可以减服降糖药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时,切不可盲目减药,有时还可稍加剂量,以求血糖完全降至正常。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减药。

大暑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大暑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很适宜。

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可达到满意效果。如冬瓜粥、薏米粥、莲子粥、栗子粥、黑芝麻粥、山药粥等,都是夏季祛暑健身的药粥。

立秋养生

大暑之后,就是立秋。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气温由热逐渐下降。

立秋之后,要防“秋老虎”。“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立秋后,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天气渐渐转凉。故有“立秋凉风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等说法。所以立秋后,锻炼要注意,应避免在车辆过多的道路上晨练;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后,三伏中还剩下一伏,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体质弱的人和老人、小孩因为机体散热调节能力差,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最好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活动,以免引起秋后中暑:头部剧痛、头晕、恶心、体温升高。对中暑的人,可采取物理方法,将病人移到凉爽通风处,头部放块凉毛巾,口服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等药。万不可使用退热剂,用出汗来散热降温,因立秋后大量的散失体液对病人不利。

长夏宜养脾。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善养生者,须早睡早起,以旺生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此时,常常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常以湿热特点出现。中医把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称之为长夏,认为在这种天气里,人容易受湿邪侵害,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因为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侵袭,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秋夜勿贪凉。湿为长夏之气,是一种重浊阴邪。秋风送爽,切莫贪凉,入睡之前要关窗闭户,以保身体健康。此时正处于寒暖交替,冷热交锋之际,冷热气开始活动。前半夜暑去爽来,很是宜人,然而后半夜寒邪下注,室内暑湿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湿之邪便会侵犯人体。再加上人体毛孔张开,人秋后天气凉爽,不再排汗,湿气内留体内,人们晚上开窗而睡,这就是感受寒湿的原因。

初秋瓜果勿贪食。初秋,防治肠道传染病同样不可忽视。预防本病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秋季瓜果蔬菜很多,各种细菌病毒繁殖仍很猖狂,而人们认为食物不像夏天那样容易腐烂变质了,所以对食物的消毒不像夏天那样认真了,这就给疾病的传布造成了机会。特别是秋季腹泻一般是由病毒所致,往往3岁以内的孩子发病较多。孩子一旦得了秋季腹泻,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出现脱水现象。

平时要注意调理好孩子的饮食,这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可以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以利肠胃功能的恢复。其次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以免使病情加重。

秋高气爽秋游去。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秋游就是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一种方式。景色宜人、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也正是旅游的好季节。躲了一夏烈日的人们,是该出去享受一下自然了。

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不论是徒步登山还是驾车郊游,都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同时秋游还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处暑养生

处暑,在每年阳历8月23日或24日。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处暑时节注意秋凉的养生。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秋风一起,人们自然就想起要进补了。由于夏季天热,人们摄入少,休息睡眠也少,体力消耗比较大,所以不少人的体内往往“很空”,在夏季都会瘦下来,急于大量进补,机体也不易吸收。进补得当,能使人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