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谶?难道是上古五大奇书之中久不见世的最神秘的《图谶》一书?怎么出现在这里?”秦仁看到书名之后,惊讶道。
仔细瞧去,面前这本大书确非以当世已知的材料制成,且封面之上图谶二字也确是上古时期的文字,若不是秦仁从小在秦德的严格要求之下,系统性的学习过上古的文字,否则,还真不认识这俩字。
秦仁一时疑虑百生,自语道:“据乞丐兄之前所言,最近一次有关《图谶》的消息乃是来自邪极宗的前任邪帝苍穹以及他女儿苍若水,现在《图谶》却出现在龙凤玉佩之中,而龙凤玉佩又是来自娘亲,此次秦门惨案中又有邪极宗的参与,这一切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
其实,秦仁细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确实没有听爹娘提起过外公家的人和事。现在想来,的确有些不合常理。
一时间千头万绪,尤其是《图谶》的出现,让秦仁顿觉秦门一案隐藏的秘密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多得多,这些都需要自己将来去一一查询清楚。而牵扯其中的,无论是皇室、魔门,亦或正派,无一不是庞然大物,没有高深的修为,连与他们对话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秦仁深知,要想完成这一切,必须具有强大的力量,无论是世俗的势力还是自身的实力。最起码,要先拥有自保的实力,徐以图之。
秦仁再次看着眼前的书,心中默道:“传闻此书载有天地至秘,正是我当前最需要之物,希望此书不要让我失望!”
此书好像能够感受到秦仁的心里话一般,剧烈抖动了两下,自动翻开了封面。正愁不知如何翻书的秦仁一阵暗喜,连忙凝睛细看,只见首页乃是全书大纲《道源》。
秦仁轻声读道:“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形,太迥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
按照秦仁的理解,此段旨在告知世人,先天地之初,后天地之末,永恒存在着一个无形无名,却能令万物得生、百事得成的不可察、不可测的大道。这些只是字面的解释,秦仁也不是很明白这个所谓的大道到底是什么。
不过,单这语句,已经让人心旷神怡,悠然神往。
秦仁接着往下看:“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
对于这一段,秦仁不甚了解,只是隐约觉得无形的大道与有形的天地以及身处天地之内的万物及人有着一丝看不见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就是自己想要追寻的东西。
秦仁不由联想到了抽丝剥茧,唯有先从这个丝下手,才能慢慢剥出整个茧。
似有所悟,但细究又无所得,唯有继续。
下一段写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道源》篇自此而终。
虽然大纲通篇都未提到任何特别的修真心法,但熟读儒家经典的秦仁却知,此书确可称的上是上古奇书,书中所言之永恒太一已经明显超出了当前人类对于现在这个世界的理解,彻底颠覆了秦仁之前对于天地的所有认知。
自古相传,人类皆为天上神仙所造,所以必须对神仙保持绝对的恭敬。
而这篇道源则直指天地间的一切,无论仙凡,都落在大道之内,本无差别!这如何不让秦仁震惊不已。
秦仁下意识的举头看看了头上三尺,并无异常,方才暗自松了口气。当下立即按住心头的胡思乱想,把念头转到《图谶》上来。
想起最后一段所提到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不由想起以前在某个儒家经典中读到过类似的一段: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