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可能也会有人因此诅咒他,毕竟是他在领导制造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使人类毁灭的武器。但他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是为整个全人类服务的,这个事实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怀着对原子弹危害的深刻认识和内疚,怀着对于美苏之间将展开核军备竞赛的预见和担忧,怀着坚持人类基本价值的良知和对未来负责的社会责任感,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史无前例的艰巨工作中。与此同时,他也满腔热情地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来实行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张与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各大国交流核科学情报以达成相关协议,并反对美国率先制造氢弹。
为了早日获得成功,奥本海默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热情地激励他的每一位同事。他认为,必须群策群力,必须依靠广大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才能完成这项划时代的工作。他每周组织一次学术讨论会,鼓励每位科学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后来,他的同事回忆说:“奥本海默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实验室主任,因为他头脑十分灵活,因为他成功地了解实验室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发明,也因为他对别人的心理有很不寻常的洞察力,这一点在物理学家中是很少见的。人人都感到,奥本海默关心每一个人的工作。他善于挖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善于鼓舞人。他和人谈话时,总要使对方明白,他的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成功来说是重要的。我们不记得在洛斯阿拉莫斯时他对谁不好,虽然战前和战后他常同别人闹别扭,在洛斯阿拉莫斯,他没有使任何人感到自卑,一个也没有。”
成功属于那些对自己事业充满狂热和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说,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造就了奥本海默的成功。终于,1945年,原子弹面世了并推动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这样做到底是否真的正确呢?有时很难判断。因为真理往往会因假象而蒙尘,很难一目了然。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等到完全确认这件事情的正确性之后再去做呢?当然不行。真理要靠行动发掘,一定要等到完全正确后再去做,我们将止步于探求真理的途中。对此,哈佛人的观点是:在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时,假如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是错的,就不妨假设它是对的,并勇往直前。要全心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伟业。
“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正确”并不是盲目地自以为是。正确与否,源于对某些事实所作的判断。可以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但绝不能完全背离事实,尤其是某些核心事实。比如,奥本海默认为应该研制原子弹,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假如法西斯首先掌握原子弹,全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么,原子弹研制成功,会不会带来负作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证明、暂时看不到的事实。在判断事物价值时,看不到的事实当然要让步于可见事实。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以眼前得失作为判断依据,恰恰相反,为了事业成功,我们应该为了长远之得而承受眼前之失。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确信自己所做的事对别人无害,对自己有利,那么,我们就可大胆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并且应当勇往直前。
哈佛人强调:要取得成功,除了有坚定的意志,还需要有强烈的信念。信念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可以推动你去做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感动哈佛的中国女孩
人生只要有理想,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人的心中只要有志向,就没有什么能够战胜你。
有一个中国女孩的故事,曾经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中国女孩叫袁和。《哈佛学报》报道了她为理想而与病魔作斗争的故事后,许多学生都激动地说:“太令人感动了!”“袁是好样的,她给了我勇气!”哈佛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座谈,举办演讲,教育学生向袁和学习,为了理想,为了活出生命的精彩,不要惧怕任何困难,即使再难也不要放弃自己、放弃人生,要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袁和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孩,为了能出国深造,她一边在街道工厂里靠糊纸盒赚钱,一边学习英语。她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了托福考试,被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录取。但是她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出癌症,且癌细胞已经转移。
但是这位柔弱的中国女孩,没有被死亡与不幸吓倒。她说,我还想读书,我要拿到硕士学位,这是我到这里来的目的。
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想要得到硕士学位,简直是一种美丽的幻想。袁和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会胜利。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读书,把死亡当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有一次她晕倒在宿舍里,在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死了近10个小时。尽管她也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她也想放弃追求,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懦弱和绝望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