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与社区合作,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或假期志愿为社区提供不收取报酬的服务。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直接服务,如做家教、为难民营的难民做饭等,也可以参与改变社会和政治现状的活动,如改善贫困者的生活状况,或组织无家可归者要求政府和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低租金的住房。
了解社会是哈佛学生的“必修课”。哈佛学生大都在读书期间坚持做义工,比如到附近的中小学去讲课,帮助批改作业;到医院去做看护等。不少学生还利用假期到华盛顿去给国会议员做助手,或是去欧洲某个大学学习,还有的到附近社区去做社会调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王渊说,她在美国上高中的四年中,每天下午都要去做义工,到老人院去帮助老人料理生活,给伤残儿童上课,或是给新移民讲选举法等。进了哈佛后她仍然每周都去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以积累实际经验,为在法学院深造打基础。哈佛学生的履历表上,都有“社会服务”这一条,不仅考哈佛时要看,从哈佛毕业时也要看。
在哈佛大学,每个学期都会有25%的本科生加入志愿者行列。65%的学生大学期间都要不定期地参加此类活动。志愿者以女生、高年级学生居多。即使那些打工的学生,也会千方百计地抽出时间去做志愿者,而且他们参加活动的次数比那些不打工的学生还要频繁。
大学生志愿者一般每周工作3~6小时,平均5小时。这些志愿者中,46%面向儿童和少年,13%面向无家可归的穷人,9%服务于残疾人,10%为老人服务。为什么要去做志愿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列举的答案如下——“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回报杜会”、“美化世界”。在当前的志愿者中,96%的学生打算将来把此类活动继续下去。志愿者活动与学术成绩之间也无显著关系,但实际情况是: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与那些不参加的相比,成绩还要略微高些。
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给社会做很多有益的工作,同时也可以从志愿活动中得到锻炼,取得一些工作经验,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责任感,让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多了一份爱心。这种将道德教育与社会需求、实践及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模式保证了美国社会健康运行。
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追求的人是一个有志向的人,然而具有社会关怀、服务大众情愫和理想的人却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人假如心中有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那历史就会让他肩负起他所在时代的重任,使他成为历史性人物。
哈佛的颜色,爱国的心
在哈佛,深红所诠释的意义很多,但是对于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求学的哈佛学子而言,深红最能代表的就是他们身在异乡的爱国心。
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颜色。深红是哈佛的颜色。哈佛的建筑是深红,哈佛的运动队名叫深红,哈佛的日报叫《哈佛深红报》。在哈佛,深红所诠释的意义很多,但是对于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求学的哈佛学子而言,深红最能代表的就是他们身在异乡的爱国心。
在哈佛的校门上有这样一句话:“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是哈佛的教育目标,也是从世界各地来此求学的人们的目标。对于来到这里的各个国家的人,他们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的诠释。假如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来到哈佛的异国人,在其心中勾勒人生蓝图的同时,背后都有一片祖国的大地作为背景。
有一部电视剧里说的台词:爱国,这个词当你身在祖国的时候你并不能感觉到它的意义,但是一旦你离开了祖国的土地,失去了她的庇护后你就会明白爱国这个词所蕴涵的无限深情。在哈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更是无处不在。
哈佛大学的王渊在上高中时,为了不放弃中国国籍,而拒绝申请美国总统奖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总统奖”的全称是“美国总统学者奖”,每年一度颁发给表现最优异的美国高中学生,在全美国每年200多万高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141位学生能够获得此项殊荣,获得“总统奖”将使他们今后一生都受益无穷。然而王渊竟然拒绝申领这项奖,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是美国《侨报》记者当时的一篇报道。
“今年2月,王渊收到一份发自白宫总统学者奖委员会的书面通知,上面写道,她因品学兼优和杰出的领袖才华,被评为1999年总统学者奖候选人,希望她按时填好申请表格,于2月26日之前寄回白宫。
接到这一非比寻常的喜讯,王渊激动万分。但当她细读完申请表后,发现有获奖人必须是美国公民的规定,王渊当即决定放弃申请。
这个同样非比寻常的决定立即在学校和家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菲利浦高中的升学辅导员鲁滨逊女士不仅十分熟悉王渊的情况,而且还是总统奖评选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她认为王渊条件很好,被评上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经过两次核查,证实绿卡持有人只要及时提出入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