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哈佛精英课> 第5章 崇尚自由——为真理插上翅膀(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崇尚自由——为真理插上翅膀(1)(1 / 3)

自由是获得真理的前提,哈佛人崇尚自由,这启发我们首先要学会享受自由,在自由面前不放纵、不迷失;能在自由中找到自己的目标,能在自由中自觉自制,能够尽情地开发自我、自由地放飞个性,实现自我。

哈佛精英第4课:自由地求知

享受自由,先学会自我管理

单纯地依赖外界环境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唯有具有自制力,能管理好自己,能自我约束的人才能充分地享受到自由的好处。

中国的大学,学生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你可以不去上课,除了点名的方式外几乎没有人管你;你可以上课不听课,干个人事情或者是睡大觉,只要不影响别人就没有人会干涉你。一句话,在大学里的所有时间你都可以自由支配。在哈佛,学生们也可充分地享有自由——自由地表达自己在某个学术问题上的观点,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穿个性的衣服。而且在哈佛,有高档的娱乐设施、一流的酒吧、一流的餐厅,天天有舞会,天天有名人演讲,天鹅绒窗帘,哥特式建筑……完全是“贵族式”生活,想要自由和舒坦,以哈佛的条件,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哈佛的大多数人不会也不能因此无限度地自由挥霍自己的时间。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很能说明其中的原因。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答辩上,有位教授对一名中国学生提问:“请你说出Piano的反义词是什么?”

中国留学生思考了一小会儿,答道:“古筝。”

教授笑了笑:“正确的答案是:强!”

原来,在乐器演奏的表情术语中,Piano表示弱。相对的反义词当然是“强”了。这样的试题只有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学生才能回答——哈佛要求它的学生不仅是专才,还应该是通才。没有良好的课堂表现和合格的考试成绩,任何人休想从这里毕业。假如有人想在哈佛自由生活,那他最多在这里待一个学期,就得走人。哈佛校园里充满一股“如果不想读书,就干脆别来学校”的气氛,考试和作业多如牛毛,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无视这种气氛而悠闲生活。

比别人更优秀,这是哈佛的文化。因为追求优秀是哈佛人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和性格。但是在那里你只要保持沉默,成绩就会落在中等;没有计划地读书,后果就是学期末的报告和成绩垫底;想要临时抱佛脚,在最后一刻大逆转是不可能的,因为平常认真用功的同学,到了最后一刻会更加用功。了解了这些你就会知道为什么哈佛人,不能无限自由地生活而必须把自己管起来了。

哈佛教给学生不进行严格的自我锻炼和约束,就不能过比较满意的大学生活。在哈佛,只有目标明确、有效支配时间的人才会最终获胜;而利用哈佛宽松的学分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空当吃喝玩乐的学生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那么,哈佛学生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呢?

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实,哈佛学生也是一群爱玩的年轻人,他们善于利用机会,培养兴趣,锻炼能力,但他们对学习的重视超过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所有哈佛学生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在最艰难的领域里进行“自我管理”。

哈佛图书馆有这样一句训言:“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其实,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对美国人来说是生存的基本要求。美国文化是典型的自我志向文化,其出发点永远是“我需要的是什么,我想做什么”,而美国的这种自我驱动式心理就是哈佛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的文化背景。

在我国,许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在面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时,往往找不着目标和方向。因为过惯了单调的高中生活,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课程和社团活动,一时间会恐慌不已。虽然有些同学选报了许多社团,却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生活重心开始模糊,甚至因为大学宽松的学习制度而放任自流、荒废学业。其根源就是没有自我的目标追求,缺乏理想和信念。

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哈佛学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看似自由,却可以耐心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哈佛人懂得思想要很自由,但生活必须严谨。当你看到一个学生可以每天专心念十二至十三小时的书时,一定觉得惊讶,但在哈佛校园里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自然就会养成习惯,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别人都好。

其实在哈佛大学更重要的是可让人养成一种习惯——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系统、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知识。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以后的学习效率就会加快许多。

哈佛的学生会均衡地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能在读书、课外活动和服务活动等各方面做到平衡,并且尽力做到最好,从中培养专注能力和耐力。这就是哈佛的学习模式。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来,就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身体、心里和脑海里。如此一来,这套模式也将成为生平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最佳资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