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哈佛精英课> 第4章 独立思考——照亮通往真理的通途(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独立思考——照亮通往真理的通途(3)(1 / 3)

“我认为(地球上)存在‘第五度空间’等其他的维度。如果这个假设正确,那么其他空间(第五度空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近在咫尺。只是它们隐藏得很好,我们看不到而已。”

她坚持自己的发现,把“第五度空间”变成全新的理论,应用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型粒子对撞机。

哈佛教授的行为为学生们做出了良好的表率。这种理念在学生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哈佛学生都善于质疑。例如,他们在课堂讨论时质疑教师、挑战现存理论和方法,而这种行为是得到老师加分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那么哈佛教授们对他一般只会有两种评价:要么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要么没有学习能力。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给他好分数。在课堂上他们的理念是“老师尽量不要回答学生的问题”,“一定不要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回答问题的机器”。如果学生提问,他们一般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几个备选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来自外界的权威对独立思考来说是一种制约。对于我们而言这种权威定式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专业权威”。

“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式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而唯独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意识。

权威定式形成的第二条途径,是由深厚的专业知识所形成的权威,即“专业权威”。这种专业权威又以两种形式影响着我们:一种是与你在同一领域中的权威,比如你的老师、教授,还有同一领域的专家;另一种就是隔行如隔山,专业领域之外的权威。由于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通常只能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大多数领域则知之甚少甚至全然无知,这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面对各种权威,我们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小泽征尔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便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声明乐谱不会有问题,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评判席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音乐指挥家,在三名选手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威。达尔文够权威了,进化论够权威了。达尔文也不是完全正确,他的一些论述,也有错漏之处,被别人用事实驳倒过。爱因斯坦够权威了,但是相对论还没有被证实,我们就有质疑的空间。

面对权威,我们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他是不是绝对正确?其言论是否与权威的自身利益有关?事实的真相已经完全被揭示了吗?但是说出自己的观点,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让你有站出来打破权威的自信,这就需要你平时的修炼了,也就是你要有独立思考的基础——知识积淀。

挑战权威不是为挑战而挑战,而是为驱除权威对思想的禁锢,为寻求真理而挑战。质疑也不是要怀疑一切,而是要求人对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和角度,不能一叶障目,盲信偏听。

合上书本,自己思考

真理只存在于时间里,而不是书本里,最终会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出来,揭露谬误。

哈佛大学的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其中两本书朝上翻开,一本书朝下扣着,它的寓意有一种说法是:翻开的书象征着真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扣着的书象征着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从书本获得,人们还需要打破权威、独立思考。哈佛校徽给我们的这一启示就是要我们能够摒弃书本的教条,独立思考。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