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76章 深山里的绿色之梦(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6章 深山里的绿色之梦(2)(2 / 4)

但是,对洪雅县林业的更大破坏却是1958年。10万人上山伐木烧炭炼铁,“山山点火,处处冒烟,树木砍光,遍地高炉”,到1962年,仅中低山区还剩下一些成片森林,坝丘区已经无林可砍。

1958年反右倾时萧朝清曾受到过一次批判。原因是一天半夜12点左右,上级突然通知,让他立即集中全林场的斧头,赶到柳江、高庙等公社去砍树炼钢铁,他当时为难地回答:“太晚了,来不及通知,得等明天……”于是,便被斥责为“严重右倾”,受到了批判。

营造柳杉林是1959年以后。

当时萧朝清已经连续营造了几年的云杉和别的杉树,但每一次这些杉树长到一两公尺高便会出现立枯病,根部腐烂,极难存活。为这个问题,萧朝清十分苦恼。后来,他到北京去参加林干班学习,听专家们说,柳杉抗病虫害能力强,易于生长,便向专家们请教哪里有柳杉的树种,专家们回答,四川彭县(现彭州市)就有。

从北京归来后,萧朝清立即组织采种队到彭县采种,当年就进行了试点,发现柳杉很适合在洪雅生长,于是便大面积推广,栽种的面积达到了18万亩。

“大跃进”紧接着便是三年困难时期,林场人数锐减,从农村抽调的民工基本全部回家,最后只剩下了400多人。为了保住林场,萧朝清带领大家一面育苗、种树,一面种粮、种菜、种油菜籽、喂猪,终于渡过了困难时期,保住了林场。

对森林大肆破坏后,昔日风调雨顺,被称为“任随天下旱,洪雅有半收;任随天下乱,洪雅本无忧”的地方,1961年以后竟连续发生旱灾和洪涝灾害,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有的乡甚至减产90%。被洪水冲毁的农田达2万多亩,死亡40余人。

虽然当时还没有“改善生态环境”这一说法,人们对森林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也还缺乏清楚的认识,但是,从切身的体验中,萧朝清却痛切地感觉到了毁坏森林的恶果,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洪雅的山山水水重新绿起来,于是在推广种植柳杉的同时,他还发动农民种竹、种桑乃至把低产的松林改造成为速生丰产林。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文革”之初,萧朝清仍然带领着职工们在山上种树。大家白天砍草、挖窝、栽树,晚上住在临时搭设的工棚里。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萧朝清推行了“计时工资加超产奖励”的分配办法;又搞了“两参一改三结合”以及“五大管理”。随着运动的“深入”,国家主席刘少奇成了叛徒、内奸、工贼,萧朝清也成了“修正主义的黑爪牙”,他的一切管理办法都被斥为“奖金挂帅”、“物质刺激”,挨了数不清的批斗,挨打、“坐飞机”、脖子上挂上几斤重的牌子游街……罚跪瓦砾堆时,膝盖曾被瓦砾刺得痛彻心髓、鲜血长流,挨打时,右手的无名指曾被生生拗断,变成了终身残疾。

但是,萧朝清始终认为,自己“绿化洪雅”的想法并没有错,于是他晚上挨打、挨批斗,白天仍然坚持上山种树。过去他主要是指挥别人挖、别人种,现在他亲自挖坑、亲自栽种了。在当时那些黑白颠倒、乌云密布的日子里,看见自己亲手栽下的树木在一天天长大,苦闷而困惑的萧朝清,总是会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一种难得的欢欣,一种说不出的满意。

1967年被“打倒”,1970年被“解放”,玉屏山上的柳杉树,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这个期间种植的。因此,每一次看见这些美丽的森林,萧朝清总是有许多激动和感慨。

“文革”后1980年萧朝清担任了县林业局局长,四川省号召搞速生丰产林建设,洪雅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萧朝清带领林业局技术人员长期在乡(镇)蹲点,用政府给予少量补助(每亩10元)、农民投工投劳的办法,发动大家植树。每年造林2~3万亩,到1988年,全县柳杉的栽种面积又增加了30来万亩。

为了发动农民植树,林业局许多干部都长期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反复宣传种树的好处。然后从宣传到设计、培训、技术指导、验收汇总全程服务。天晴下雨都一身湿,一年穿烂一双筒靴,两年穿烂一双毛皮鞋。往往10天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回到家里便是一身虱子,惹得妻子们又是好笑又是抱怨。有一次,调查队队长谭程坐着竹筏去河对面检查农民们种树的质量,划到河心,竹筏竟散了架,不会水的他掉进河里,喝了好几口水后才被农民们救起。回家后,一直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妻子……

90年代初,洪雅县被四川省列为效益生态农业试点县,1993年又被国家列为全国50个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近10年来,全县坚持“以土为基础,以水为命脉,以林为核心,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促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1998年以后,洪雅县在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砍伐后,三年中又人工造林3.5万余亩、退耕还林2.5万亩,封山育林17.6万余亩、人工促进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