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30章 离不开森林的民族(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 离不开森林的民族(3)(2 / 3)

食,样样都得过问,工作十分琐碎、繁杂,以致县林业局和乡干部们从来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但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管咋样忙,心里还是高兴。只要政策不变,再过10年,德昌的山就有点儿看头了。老百姓们拥护,德昌的生态保护绝对没有问题!”

上一年老碾乡得到了县上给予的烤烟奖励5000元,书记和乡长没有把这笔钱据为己有,而是用它给17位乡干部每人做了一套西服。我去考察时,看见乡干部们人人都穿着崭新的西服,既帅气又精神。

除了考察退耕还林外,我还考察了德昌县的人工造林和天然林保护情况。

9月初,德昌还是雨季,连续几天都在下雨,早晨冒着微雨,我们上了何家山。

面积4000来亩的何家山,过去曾长满了蓊郁的森林,但经过连续的砍伐后,森林消失了,变成了被当地人戏称为“屙屎都不生蛆”的地方,干旱缺水,光秃秃的一大片山坡,不要说树,连草都没有,是真正的荒山。县政府和乡政府几次想把这片荒山的经营权拍卖出去,但先后来了几个老板,爬上山一考察,看看没有水源,得用三级提灌浇水,一盘算,成本太高,不划算,便摇摇头走了。

1998年下半年四川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德昌县林业局积极响应,局长孟友发立即安排砍伐森林的林产公司职工们转产,变砍树人为栽树人,让他们到何家山造林。

刚上山时,职工们自然很不适应。过去在林产公司名义上是伐木,实际上主要是搞管理,说白了就是管理伐木的民工——民工们才是伐木的主力军。现在禁伐了,没有了木材收入,职工们的工资便成了问题,只有转产栽树,从平整土地、挖树窝、选树苗乃至管护森林从头学起……困难自是不少。但是几年下来,克服许多困难后,职工们终于适应了新的工作。最初是拉水浇树、挑水浇树,2000年以后,由于局部的生态环境有了改善,山坡上竟冒出了清清的泉水,不但可以饮用,而且还可以浇树,再加上,职工们又摸索出一套雨季造林的办法,植树造林便更加顺利了。

如今的何家山早已不是荒山,满山都长着半人多高的野草。雨后,野草上满是水珠,我们蹚着野草走了一转,裤子湿了,鞋子和裤子都糊上了红色的泥泞,然而心情却是开朗的。

站在山顶上,举目一望,四周都是绿色。桉树和滇柏已经张开了巨大的枝叶,短短几年,有的竟达三四米高,开始露出小巨人的风采。最可爱的是那些一两米高的板栗树,枝头上竟已经挂满了一簇簇绿绿的、小刺猬一般的圆球,树枝都被坠得下垂了。

在一个绿阴环绕的小院里,住着职工们和家属,门外有绿色的菜畦和在山坡上散步、觅食的鸡群和小猪,好一派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

可以预料得到,昔日荒凉的何家山,几年后便将成为德昌县的又一片经济林乃至旅游区,正如年轻的天保办主任王孝忠所说的:

“我们林业人受不尽大自然的折磨,也享受不尽大自然的风光……”

1998年至2001年,德昌县在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人工造林4万多亩、封山育林11万亩、退耕还林5.5万亩。经过四川省和凉山州多次检查,造林成活率都达95%以上。结合退耕还林,全县还开展了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工程,经济林已经形成规模。全县有了板栗500万株、龙眼100万株、核桃30万株,石榴和花椒也各有几千亩。

离开德昌县前的星期天,我采访了林业局长孟友发,他仍然极坦率。这个五年来从未休假一天——连“彝族年”都没时间过的林业局长,谈话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他说:

我在林业上已经干了14年,对这个工作有很深的感情。1998年以后国家停采,启动了“天保”工程,我认为,这给林业部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几十年的砍伐,许多植被很好的林区已经被采伐干净,包括您曾经看过的何家山和别的地方……再也没有可砍的了!

“天保”后我们开始种树。上面规定,造林与管护分开,但我们根据实践,认为这两者密不可分。要想造林成功,得“三分造七分管”甚至“两分造八分管”。只要好好管护,在凉山州这种气候条件下,5年可以初见成效,6至8年便可以大见成效。

除了加强管护,我们还加强了对乱砍盗卖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几年来已经办理了20来个刑事案件,我们的林业公安曾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我们的森林防火是全省的先进县,多次受到表彰。退耕还林、森林管护方面的许多做法都将在全省推广。

我认为,退耕还林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水土流失,因此我们对这个工作抓得很用心、很扎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是单纯的“唯上”。贵州和省内的内江、攀枝花等地都考察过我们的做法。总的说来,我们是因地制宜,做到“积极栽,活得了,留得住,见效益”,和扶贫相结合。为了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常常进行“拉网式”检查,检查后还要公示7天,现在没有发现一户上访。6年后我们种下的果树会全部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