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经院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庙里经书很多,许多人认为,绕院墙走一圈便等于诵了好多遍经文,因此院墙旁总有许多正在转圈的人,冬季每天更有四五百人之多,来自藏区各地。一位藏族老人告诉我们,他从道孚来到德格三天,已经围着院墙转了近1000遍,他说,只要转完1111遍,也就功德圆满了。
印经院创建于1729年,200多年间经历了10代土司,但10代土司都全力保护并扩大这个文化宝库,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高僧们也全力关心和支持它的发展,使它一直保持着全国之最的地位。而经院里也一视同仁地收藏和刻制着五大教派的各种典籍,不存在排斥任何一派的现象,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观念,带来了德格文化的繁荣。
印经院每层楼房里都收藏着不同的经文。由于正在改造线路,停了电,里面的壁画和塑像都看不清楚,但那堆满了各种木架、浩如烟海的典籍还是使我吃了一惊。上百个年轻的僧侣正在印制经文,大藏经百科全书是用珠砂印制的,共有212本之多,内容包括佛理、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据说印度的大藏经已被烧毁,德格印经院的应该是绝版了。
德格县林业局局长和副局长告诉我,“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得到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一致拥护,很少有一个政策会这样得到人心的。
由于各种原因,地处雪域高原、交通不便的德格是个贫困县。过去伐木时老百姓靠在林业上打工——砍木头、装木头、运木头、再加上打打猎,采点沙金过日子,国家下达“禁伐令”并开展“天保”工程后,既不准砍树又不准打猎,还不准采金,只能靠一亩地产一两百斤青稞维持生活。有的人家春天缺粮去借贷,青稞收下来还了帐,留下种子便所剩无几;有的上半年靠赊帐,下半年靠挖虫草……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尽管如此,老百姓们都称赞“天保”工程好、退耕还林好。大家说,我们这里是金沙江、雅砻江的发源地,生态屏障应该从这里开始,过去到处乱砍树、乱采金,搞得江水浑浊了,还经常发生洪灾和泥石流,再不保护,真没法过日子了!
在推行“天保”工程中,各大教派德高望重的喇嘛与活佛们都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不但用宗教的观点向老百姓们反复灌输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而且身体力行。许多大喇嘛都主动要求把一些林区划归寺庙管护,由寺庙无偿地进行管理并防止山火。林业局同意后,一片片树林成了禁采禁伐的“神林”,全都管护得很好。
植树季节到了,有一天,在大雨中,德格县林业局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玛尼干戈附近竹庆寺的嗄绒活佛竟冒着雨雪驱车翻过险峻的雀儿山,亲自前来购买5000株云杉苗。活佛的行为使在场的人们都深受感动。这位慈祥的活佛还反映,竹庆寺附近的森林染上了病虫害,要求林业局尽快派人去治理。
格萨尔纪念堂的巴夏活佛亲自为纪念堂旁的雅砻江边设计了一个占地800亩的绿化带,并和僧侣们一起种下了15万株柳树、杨树、杉树、沙棘等树苗。还派了两名喇嘛专门进行管护,他本人随时检查。
高原上长冬无夏,植树季节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县林业局要雇请民工突击,但老百姓们不愿来——要上山挖药材哩,林业局只得请昂翁彭措活佛帮忙。活佛下令每户必须来一个人植树,又派了一批僧侣参加义务劳动,老百姓们乖乖地服从了,种树的任务完成了。
在德格考察时,当地人曾经多次自豪地告诉我,德格保存着长江上游最后一块没有遭到破坏的原始森林。
多年来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三江源和长江上游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考察所过之处我基本看不到美丽的原始森林,掠过眼帘的只是自然更新或人工更新的次生林和幼林,这些幼小而孱弱的林木还起不到涵养水源和遏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听说德格居然还保存着地地道道的原始森林,自不免喜出望外了!
这片森林在离德格县城约两百公里的金沙江上游河谷地带,海拨3300米到4200米,绝大部分是亭亭玉立像翠塔一样的云杉和冷杉,除此之外还有秀丽娇媚的桦树和婀娜婆娑的高山杨,面积达1万多公顷(十六七万亩)。
远远望去,这片森林在层峦叠嶂间,堆着一层层浓厚的绿色,像波浪般地起伏翻滚。走进去,四面八方苍绿一片,到处都是七八人合抱的大树,它们巍然矗立,不知道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多少世纪。地下是厚厚的腐殖层和各种菌类、苔衣,踩上去软软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各种乔木、灌木和杂草构成了完整的植物群落。大树小树一层又一层遮天蔽日,即使白天进去也必须带上指南针,否则就会迷失方向。阳光从树叶和树干的缝隙中穿透进来,明明灭灭、斑斑驳驳地落在老树的苔藓上、彩色的树叶上……站在密林深处,露水轻轻地落在身上,不知名的小鸟在头上啁啾和歌唱,呼吸着森林的芳香,感受着四周无数生命在欢乐地成长和噪动,静静地倾听着自己的血液在躯体里流动,整个身心会有说不出的幸福和舒畅,而一种对大自然的依恋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