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存与毁灭> 第4章 日月山和青海湖(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日月山和青海湖(1)(1 / 2)

文成公主的宝镜

一到海拔2200多米的西宁,便感觉到中午和早晚温差十分悬殊,尽管是盛夏7月,清晨仍然要穿长袖衬衣或夹衣。

西宁市位于黄河支流湟水中游的南岸。青海东部的河湟(黄河、湟水)地区与祁连山地史前时代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绿草茵茵,风和日丽,生活着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华夏文明史上彪炳千古的神农、伏羲、黄帝、炎帝、共工氏、鲧、大禹等都是羌人。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和记载中,有许多关于羌人的史迹。范晔的《后汉书·西羌传》内,便记载了商周秦汉时期,青海是羌人聚居的中心。考古工作者们曾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多次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证明在距今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今日视为“生命禁区”的不毛之地,那时还是一块适合人类居住的乐土。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神话中,创造了关于西王母的故事。传说西五母原居湟水源头、仙海(今青海湖)之滨,《山海经》、《穆天子传》中记载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与“虎豹为群,於(乌)鹊与处”,“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是世俗兼秉神权的羌人部族大首领。

神话传说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从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中,清楚地折射出了母权氏族社会时期,羌人先民的生活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出现的羌人姬姓黄帝部落与姜姓炎帝部落不断东迁,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世代通婚,逐渐构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即后来汉族的核心。

羌人除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外,还东到今甘肃及陕西西部、南达川西高原、成都平原、金沙江流域乃至云贵高原,北逾祁连山及河西走廊,西极西域诸国,不但是汉族,而且是藏、彝、纳西等族先民的组成部分。羌人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创造了辉煌的夏、商、周文明以及三星堆为代表的早蜀文明等古代文明。

目前,青海全省共500多万人,而其中200多万人便聚居在西宁市。古老的西宁市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公元前121年,汉朝著名的将军霍去病便在这里建立了军事堡垒西平亭,北宋时(公元1104年)又在这里建立了西宁州、府,民国时期1929年青海建省,西宁成为省会。

解放初,西宁只有5万多人,仅仅过了半个世纪,人口便增加了40倍,这个偏僻、古老、破败的边陲小城已经成为人烟辐辏、车水马龙的大都市。

到西宁后的第一个星期六,我便匆匆地向心仪已久的青海湖和日月山赶去。

西宁附近、湟水两岸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盛产小麦、油菜、洋芋等。由于气温较低,因此直到7月下旬麦穗还是一片碧绿,油菜花还是一片金黄,山谷中的一片片小平原全都彩色斑斓,十分美丽。农田边常常可以看到一行行的杨树,虽然并不高大,一般只有茶杯粗或小碗粗,可能是近年来栽植的,但我知道,对于森林覆盖率不到1%的青海说来,这已是难得的景色了。

青海湖和日月山虽然是青海省著名的旅游区,但路况并不好,从西宁到青海湖100多公里中,有三分之一的路段正在整修,不但凹凸不平而且尘土冲天,没有整修的部分是柏油路,听说春天泛浆时也很难走。

到达青海湖之前,我们先走过了著名的日月山。

日月山在青海众多的巍巍山脉中间,自然景观方面实在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柔和的、微微隆起的小丘,既不峻峭也不深秀,但千百年来它却吸引了无数游人。它的魅力来自关于文成公主的传说。

日月山,藏语名“尼玛达娃”,蒙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主峰野牛峰海拔4832米,在群山环伺的高海拔地区并不显得巍峨。日月山属祁连山的余脉,由于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因此古代有“赤岭”之称。

赤岭为什么会变成日月山呢?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据《湟源县志》记载,其原因是由于“峰顶有石,形似日月,故名焉。”

而《新唐书》却称,康蕃双方“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这大碑呈日月状,被称为日月碑,赤岭也就随之更名为日月山了。

但老百姓们却并不理会这些官方的记载,他们只记住了一个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豪华的京都,独自一人到偏僻的雪域高原和亲的年轻姑娘——美丽的文成公主。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日月山和这位年轻的公主联系在一起。

民间的传说是这样的:

1300多年以前,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为了促进汉藏和睦团结,答应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好通婚的请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选嫁吐蕃。临别时,唐太宗特地铸了一面“日月宝镜”赐给公主,让她想家时便可以拿出来照一照,无论走到哪里,从宝镜里都可以看到家乡和亲人。当送亲的仪仗队到达赤岭时,环顾茫茫草原和高及云天的群山,文成公主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便拿出了日月宝镜……镜子里面果然出现了繁花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