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越想越觉得不安,索性跟许若灵告了辞,揪起正趴在地上和萌萌玩的女儿就往家赶。这事儿不能拖,她要回家让大儿子去好好打听打听。至于夫君,先瞒着吧。
大儿子也是疼妹妹的,一听就出门去了,直到夜深才回来。
与许若灵所说相差不大,甚至更严重些。他使了钱买通了焦家一个婆子,据说焦家那个老婆子,最是个小气悭吝刻薄的,平日里一根草都要捏在手心里。这婚事刚定下,她就到处宣扬说刘家是巴着她家的,等兰芝过门了,一定要把兰芝的嫁妆都捏在她手里,说兰芝就是个商家女,规矩都不成体统不好好教不行。
她还大言不惭地对外宣扬,说兰芝别的不会,就织得一手好绸缎,等过了门,家里上上下下的衣物就都要归了兰芝,还要每天上交一匹绸缎,要不然就肯定是在偷懒。可不能让她跟在娘家一样娇生惯养,焦家可不养闲人。
她还说,她本来就没看上兰芝,而是看上了东邻家的淑女,那位女郎可比兰芝得她的心意,就是家财上比不上刘家,再加上焦家大人与刘家交好,才不得不定了兰芝。
刘家哥哥一听就差点当场发火,可还是忍下了,赶紧回来告诉母亲。
这亲就无论如何不能结了,要是结了,就是把闺女送进了火坑里去。
刘夫人告诉夫君,刘老爷却说退婚这事不能提,要不会影响刘家的名声。再说了,焦家那孩子又没什么错处,就算是君姑有些不愿,时间长了,只要兰芝做得好,好生侍奉公婆,生个一儿半女的,自然也就好了。这世间的女子不都是这般,哪能为了这点小事就退婚的,真是妇人之言。
刘夫人气得流泪,他又不是女子,哪里知道这世间女人的苦处。就说自己当年,不也是在君姑手下被磋磨了十几年,直熬到君姑去世才熬出了头。听儿子打听回来的消息所言,焦家那老婆子可比当年自家君姑还要厉害得多了。
她命不好,前些年战乱一直颠沛流离,二十九岁才生了兰芝,把她当成眼珠子养到了这么大,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就这个小闺女,是她的命。唯一 的心愿就是兰芝找个好人家,好好过一辈子,可不是把闺女生出来养大让她受人磋磨去的。也怪她自己,当时相看时觉得焦仲卿一表人才,又十分斯文有礼,看自家闺女的时候也眼睛里都是情意,没打听清楚就许了,现在可怎么办才好?
她没告诉兰芝,和儿子儿媳商量了两天也没想出什么办法,就一个人又去找了许若,见了许若灵就开始哭,把这两天打听到的和发生的事合盘托出。她觉得许若灵对兰芝是真好,要不然也不会比她这个娘都上心,肯定是有办法的。
许若灵和貂蝉听了后沉吟了半天,让她回家去叫儿子再去打听去,看看那个东家淑女到底是何用意,为什么焦家夫人就认准了她,还拿来跟兰芝比,要说中间没事儿,她死都不信。
许若灵上学的时候学到这篇课文,就觉得这东家女不对劲儿,甚至觉得焦家老太婆难为兰芝,就少不了这人在中间掺合。你想啊,儿媳妇儿那么能干,三天织五匹布,那时候还没有棉花,八成是丝绸,还好看,还能干,还孝顺,居然还不知足,还天天挑毛病,要是没人撺掇,会难为这样的媳妇儿?这人是傻的?把摇钱树往外推?
估计还有一点焦家老太婆不满意的,就是兰芝太好了,焦仲卿跟她的感情太好了,老太婆就见不得儿子对兰芝好,才会往死里磋磨兰芝。那焦仲卿也不是什么好货。要是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个标准的妈宝男,怂货。虽然当时的风气是无不是之父母,父母就是让死,也得听。可是你就不会哄哄你妈?宁愿死,也没见他说一句像男人的话,真的是,死得其所。
消息很快就传了回来。焦家东面的邻居姓周,家境和焦家都差不多,也就是都不是太有钱的样子。周家也在郡守府当了个小官儿。那周家女儿从小就是个泼辣的,也爱慕焦仲卿多年,嘴特别的甜,没事儿就往焦家跑,小东小西没少往焦母那里送,焦母喜欢她喜欢得不得了,本来想给焦仲卿定她的,没想到焦父劫了胡。
既然这样,就好办了。许若灵跟刘夫人说,那就从了这姑娘的愿吧。焦母既然也不愿意这门亲事,那就让焦母和焦父闹去,让焦家说退婚,虽然还是有损兰芝的名声,可也比跳火坑要好些。再说,她也还有办法帮兰芝。跟刘夫人这样那样出了主意,让她找人去做去。
刘夫人越听越喜,回家就依言做去。
没几天就要小年了,各家正杀鸡祭灶神的时候,周家姑娘被堵在了焦仲卿的床上,身上未着寸缕。焦仲卿赤身躺在她的旁边,神志不清。
她大哭大闹说活不成了,被焦仲卿毁了清白,只能一头碰死才能不堕自家的名声。正要往墙上碰,却被赶来的焦母一把抱进了怀里,心啊肝啊哭个不住,还立逼着焦父立马和刘家退婚,娶周姑娘。
刘夫人正好派人来送节礼,一听说这事,刘家家丁就跑着回刘家喊人,刘家大哥立刻带着准备好的人手一起去了焦家,把焦家砸了个稀巴烂,还立逼着焦家把婚书庚帖都给退了。
焦仲卿醒来时,一切已成定局。和兰芝的婚退了,和周家的亲又订了,庚帖都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