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一位老者站在落地窗前,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这位老者名叫熊清泉,来自于中国汉江市。他是几年前来美国纽约探望他的女儿和女婿的。纽约,是一个令全世界很多人神往的城市。在纽约这个城市里,最繁华、也最富有的一个地方叫曼哈顿。曼哈顿是美国东部哈得孙河下游的一座岛屿,也是纽约市中心所在。岛上人流如潮,街道星罗棋布。在曼哈顿众多街道中,有一条街道称为“麦迪逊大道”,该大道得名于附近的麦迪逊广场,麦迪逊是指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麦迪逊大道被当地称为“时尚街”,在众多高楼内聚集着大部分著名的时尚设计师和上流社会发型沙龙。
麦迪逊大道上有一座八十层的高楼,在第四十五层五十七号公寓内,熊清泉凝望着窗外的景色,蔚蓝色的天空上飘着几片白云,麦迪逊广场上的人群熙熙攘攘,时尚街上一派的车水马龙,他都一瞥而过。他头发花白,八十有余,从他那挺直的身板依稀仍可看到年轻时代那种英俊潇洒的身影。西落的阳光向大地洒下一片金辉,大地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广场花园里罗马女神铜像也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让人不禁对这位爱情之神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天色慢慢地暗淡下来,他拉上天蓝色的尼龙窗帘,经过过滤的阳光,在雪白的墙壁上映出一片恬静的淡蓝。
他的女儿熊娟,原是太原师范大学的学生,是考取托福来到美国求学的。后供职于《曼哈顿周刊》,《曼哈顿周刊》是全球最知名的商业类电子期刊,《曼哈顿期刊》致力于为全球华人提供切合需要的财经资讯服务,提供7×24小时的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贷、信托、理财、管理等诸方面,面向个人和企业服务。参加工作不久,熊娟显露出的个人才能,办事干练和组织能力,深得老板的赏识,地位不断提升,现已成为周刊的精英之一。后来就在当地成了家,其夫托斯、华莱士是一个牙科医生,地道的印第安人后裔,毕业于美国一个著名的口腔医学院。在纽约一家颇有名气的医院工作。华莱士的父亲也是当地一位很有威望的律师。小两口结婚后,经过几年的打拼奋斗,终于在这繁华闹市区里买了一套豪华住宅,她们决定接父亲来这里安度晚年。
熊娟很早就希望父亲来美国定居,享受一下异国的空气和情调。父亲一生坎坷,四处奔波,历尽沧桑,在她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没有享受过什么福。当父亲决定来美国后,她就开始为新买的住宅装修费尽心思。客厅里陈设的布局和色调都是出自她的审美观,素雅、豪华兼而有之。窗帘是蓝色的,沙发套子也是蓝色的,蓝色属于安静色,可以减少视觉的疲劳。父亲的视力本来就不太好。蓝色据说还有降血压的特效。和蓝色相衬,地毯是深红色的,红色显得富丽堂皇,具有强烈的温暖感和刺激性,使人兴奋。熊清泉刚开始来的时候,整天乐得笑合合的,东转转西看看,总是这也看不够,那也看不够,特别欣赏她的色调组合,这让熊娟颇有点得意感,自己的杰作总算得到父亲的认可。
熊娟领他去看了联合国大楼。 联合国大楼位于曼哈顿东河西岸,占地达48英亩,巍峨雄伟、气象万千。熊娟介绍说,联合国总部由四个建筑物群构成,沿着东河横跨了第42大街到第48大街的整个地区。四个建筑物群分别是事务大楼、会议中心、国际联合总会和哈莫斯克罗得图书馆。在此地总共有5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他高兴地要进去参观,“可参观时间是每天9:00至16:45,每隔15分钟一次,一月至二月的周六、周日不可参观。”熊娟向他介绍说。他是下午五点后去的,他只好在大楼前照相留念。他说照个像多洗几张,寄回祖国让亲人们看看。
熊娟领他去看唐人街。唐人街道路两旁挤挤排排都是食品店、餐馆、咖啡屋、佛寺以及小百货商店等。每个点他都要进去瞅瞅,对那些精致的小物品特别青睐。位于19号的孔夫子广场,有一尊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雕像,坐落在一幢现代化的住宅门前,他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感到自豪。位于贝亚德大街拐角处的70号楼房,是唐人街历史馆,那里的照片再现了亚洲人在美国的辛酸发展史,也让熊清泉看了不胜感慨。还有,卡纳尔大街上的食品摊上堆得满满的,有各种各样的各国传统食品,熊清泉兴奋地要吃这吃那。
异国的天空总是碧蓝的,空气是清新的,异国的情调也是新鲜的,父女之间的对话常常充满着童稚乐趣。父亲似乎年轻了许多,看到父亲这个样子,熊娟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为使父亲尽快融入这个社会,熊娟决定首先从语言开始对父亲进行训练,刚开始用中文和他讲话,后来慢慢地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和他交谈,熊清泉刚开始很不习惯,可后来也就慢慢地学会了好多英语单词,慢慢地知道用英语表达你好、晚安、再见等意思,慢慢地一接电话时,就能顺口说出“哈罗”来打招呼。当女儿完全用英语和他交流时,他也能用英语加手势来表达简单的意思,回答简单的问题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交流内容的深入,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