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是王崇古,一个是孙克弘的孙氏。
他们都是特权经济的代表,是大明朝廷调整政策之下,养出的两个庞然大物,他们掌控的社会资源已经远远超出了名门望族,甚至还是官选官中的中流砥柱。
下一步,就是僭越皇权。
“先生,大才。”朱翊钧只是粗浅的读了一遍,就感悟颇多,略有些疑惑的问道:“先生何处悟道?”
矛盾说,是张居正观月、观湖、观风、观人,总结历代先贤所得,而这阶级论是在矛盾说和公私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政治讨论。
朱翊钧比较好奇,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想明白的。
“臣观猴山所悟。”张居正犹豫了片刻,还是满足了皇帝的好奇心。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问道:“猴山?”
“猴山。”张居正点头说道:“猴山也有猴王,而这猴王夺猴子猴孙食物,这猴子猴孙不敢反抗,多有争抢,但也没有饿死,故此为生产有余,臣一琢磨,充足供应食物之后,食物极为充盈,这猴山内讧果然少之又少,互相不再争抢。”
张居正没有骗皇帝,他是真的在猴山前,把这件事想明白的,如果细细观察猴子,会发现,它们这个集体,居然也有猴王,也有阶级,但食物极为充盈,不必抢夺之后,仍有猴王存在,甚至一些瘦弱的猴子猴孙,仍然瘦弱。
这和张居正的理论并不相符。
这也是张居正阶级论的第二卷内容,分配,他还没写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死前能不能写出来。
悟道这种事,得看机缘。
“猴山好啊,冯大伴,猴山群猴有功,许五世粮足饭饱。”朱翊钧犒赏了这个猴山,他倒是想给张居正继续加官进爵,以献书定策之功,恩赏张居正一个侯爵玩玩,他肯给,张居正绝不肯要就是了。
“臣遵旨。”冯保俯首说道。
第一卷阶级论最大的成果,是承认了阶级的存在,这是承认问题面对问题,连阶级都不肯承认,那是怯懦,承认阶级存在,面对阶级带来的诸多问题,进而调和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朝廷享受权利必须履行的义务。
而阶级的划分、阶级出现的根本原因、阶级在矛盾相继的万物变化之中不断的自我补充,也是第一卷的成果。
而另一方面,张居正作为受制于千年以来的君君臣臣礼教影响,依旧为皇帝单独划分了一个阶级,其实皇帝的种种属性,应该算是世袭官阶级内,但张居正仍然将皇帝划分为了天命所归的人间圣人。
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张居正不是没有想明白,他在逃避,也是他依旧要倚仗高高在上的皇权推动他的新政,这是现实,而且陛下的英明,也让张居正偶尔会思考,难不成真的有天命不成?
这让这第一卷的阶级论,有点异味儿,但并不多,张居正作为臣子,没有过多的讨论皇帝这一阶级,在整卷书里,只是单独将皇帝列了出来。
朱翊钧大手一划,把皇帝这一个阶级划去,让整卷的异味儿尽数消散,反正帝制之下,臣子也不能讨论,所以干脆不设便是。
次日的清晨,戥头案的累累血债,和阶级论在各大民报的头版头条出现,邸报更是长篇累牍,添加了来自皇帝的亲自注释。
毫无疑问,这将是未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纲常。
皇帝亲自作释,代表着日后的科举考试中,一定会出现矛盾说、公私论、阶级论,这是必然,张居正整饬学政的一个环节,也是大明的惯例之一。
这让学子们叫苦连天,算学还没弄明白呢!
杨有仁的死,也让遮奢户们头皮发麻,大将军府的刀对外不对内,戚帅只要从关外回到了京师,和以前的受气包没什么两样,唯独这个黄公子,大将军如此纵容,实在是让人多了许多的猜测。
廷臣们有很多早就知道或者是想到了,知道了这黄公子,恐怕不是蓬莱黄氏。
戥头案在京师闹出了巨大的风波,若是佐以阶级论食用,让所有人对天下运行的逻辑,多了几分本质上的认识,在互相印证之下,新都杨氏,立刻就被风吹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杨德仁,嘉靖二年进士杨惇之子,出自新都杨氏二房,杨有仁冲撞了黄公子,杨德仁一手制造了杨有仁的自缢,但似乎大将军府仍然不满足,仍要追击,杨德仁带着两车的礼物,带着拜帖,来到了大将军府,请求拜见戚继光,请求戚继光放过。
戚继光没有拿到拜帖,因为大将军不在家,大将军在京营忙碌,白天拜访基本上看不到人。
但杨德仁从门房得到了大将军的回复,自作孽,不可活。
戚继光这个回答,十分明确告诉了杨家,他戚继光的态度,要搞杨氏的不是他戚继光,是大明朝廷,是新政的大势,而且这个回答,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明确的含义,陛下剑指之处,兵锋所至之地。
即便是你人在四川,敢造反,骨灰给你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