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依恋的类型:(单选/简答/材料)p91
安全型依恋 需要母亲,母亲回来就高兴
回避型依恋(焦虑-回避型) 逃避母亲,母亲在不在都无所谓
反抗型依恋(焦虑-反抗型) 母亲不在就挣扎,母亲回来就反抗
紊乱型依恋 最缺乏安全感的依恋
三十一、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单选/材料)p92
稳定的照看者
照看的质量(态度、环境)
儿童的特点
家庭的因素
三十二、良好的依恋是如何形成:(简答/材料)p93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
最佳依恋的发展需要在“母性敏感期”期间使孩子与母亲接触。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特别是6-8个月后的分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父母要经常抱孩子,适当和孩子玩耍。
父母对孩子发出信号要及时做出回应。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回应,注意孩子行为,给予关照。
三十三、同伴交往的意义:(简答/材料)p95
同伴交往有利于学前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基金情感的重要后盾。
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三十四、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单选/材料/简答)p96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儿童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
儿童自身的特征
首先,性别,长相,年龄。其次,气质,情感,能力,性别。最后,对儿童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其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
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
活动性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
托幼机构的影响。
教师不能与儿童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儿童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十五、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历程:(单选/简答)p98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知识。(2~3岁)
直到2.5岁左右,大多数儿童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性别。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儿童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
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5~7岁)
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
三十八、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单选/简答/材料)p100
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大众媒介(公益广告)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同伴相互作用
观察采则能力
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做出助人的行为。
移情
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
三十九、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单选/简答)p102
儿童主要是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儿童更多依靠身体动作攻击。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多于敌意的性攻击。
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儿童的公斤性行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十、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单选/材料)p102
父母的惩罚
大众传媒媒介
强化(同伴、成人)
挫折
四十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单选/材料)p103
为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
允许儿童合理宣泄。
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通过游戏等方式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合作游戏)
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
培养儿童的意志力。
有效运用惩罚手段。
四十二、尊重学前儿童个体差异的措施:(论述)p105-106
因材施教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
善待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巧用教育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