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毂国悲歌> 第 226章 仁慈与杀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26章 仁慈与杀伐(2 / 2)

用于教书育人,激发人们心中善良的那一面,堂堂正正的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而国家制度还是得采取法治。历朝历代的律法虽说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起码有个衡量标准和制度框架摆在那里。

儒家的仁治。不靠谱表现在,比如,一个人杀人放火,逮住后儒家思想教育得到悔改就把他放了。

你让那些被他祸害的人家怎么想?这能公平吗?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为了彰显仁德却把一个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放了,而理由就是可笑的悔悟了?这不是公平,因为这根本做不到公平。

而法家思想呢?用律法约束人心和人性,让人人都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一个人做了什么错事,犯了什么罪,律法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要怎么处罚,这才能做到公平。

而仁君,就是在这种儒家思想下,由士大夫们吹捧和极度宣扬出来的产物。

历史上有两位皇帝被称为仁君。

宋仁宗赵祯。

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的朝代,文臣集团的地位被拔得无限高。

他们称皇帝为官家,提倡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那个宋仁宗,他仁到了什么程度呢?

北宋名臣包拯,可以指着鼻子当面骂仁宗,而仁宗却说你包拯说的对,我改就是了,完了之后包拯还屁事没有。

甚至包拯还在立太子这个事情上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

乍一看,嘿,这包拯还真的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哈,老虎屁股都敢去摸。

其实整个大宋,所有到了一定级别的文臣,都这么干!

伴君如伴虎在宋朝就是个笑话。

宋朝皇帝不仅对外怂,对内也是怂。

这仁宗不过是里面脾气最好的那一个。

还有,这史官春秋笔法也用得好,仁宗对外没有任何威压外敌的功绩,对内没有任何值得可圈可点的政策,一切都是照搬照抄照旧,实在没什么可写的了,那就用仁吧,一个仁字,彰显仁德之风嘛。

就这样,赵祯这个守成之君,在死后被冠以这宋仁宗的庙号。

那些个士大夫们就希望后来的皇帝个个都学习宋仁宗才好,那样他们的权柄就越来越大,他们的日子就越活越舒服,皇帝就彻底沦为了一个吉祥物。

明仁宗朱高炽。

他是明成祖朱棣嫡长子,以太子之位监国二十余年,登基十个月就驾崩的明朝仁宗。

同时,他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口中的好圣孙。

朱高炽三兄弟打小就在南京城当质子,由朱元璋抚养和教导。

他跟朱允炆一样,都被朱元璋称赞为心性善良、勤奋好学的好孩子。

所以一个被立为皇太孙,一个被立为燕王世子。

但这两人的处世态度和方式方法却截然相反。

朱允炆被儒门忽悠瘸了,丢掉了江山。

朱高炽却充分地利用儒家思想,守住了江山。

这个胖子深通人性,善于利用人心、操控人心,甚至是把整个朝堂的臣子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他嗜文厌武,所以在永乐年间一直是担任监国的角色。

在朝堂面前,他一边彰显自己的仁慈,一边隐晦暗示自己爹的霸道蛮不讲理。

在自己的爹面前,他又在极力地袒护着他的二弟三弟,为弟弟们做下的错事承担责任。

在儿子面前,他又像一个苦口婆心地老者,方方面面地维护着他不说,还得时不时给他擦屁股。

就这么的一个老好人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的骚操作,他把朝臣们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这一边,以至于到了最后连朱棣这个正牌皇帝都不敢轻易去动这个太子,只能以父亲的身份去欺负欺负他。

关键那些朝臣们还不得不捏着鼻子认。

没办法,老朱家脾气暴是出了名的。

太祖朱元璋就是个杀神。朱棣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太子朱高炽要是再被带坏咯,那他们可就真的没活路了。

就这样,史官们不得不给这个胖子,写上一个仁宗的庙号。

他们就是希望后来的皇帝们可千万别再动歪脑筋了,老是整那么暴躁的脾气,这可真的是伴君如伴虎了,随时小命不保啊!

朱高炽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原来儒家思想还可以这么玩。

他朱高炽,才是大明最强王者!”

“好了。今天扯的有点远,回头说说榖国府里世子之位了,那就听天由命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