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义走后,陈知山就去召集冯启等人,向他们说了这件事。
于是,几个幽河州最权重的人,便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讨论。
“大人,唐朝宰相姚崇曾在《论衡》中提到过用挖大坑掩埋的方法,还有焚烧法,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办法抵御蝗灾!”冯启率先开口道。
这个办法确实可行,是唐朝宰相姚崇根据蝗虫“蝗乃壁飞,夜必赴火”的特性量身打造的,不过这么做有个缺点,就是很容易引发大火,因为蝗虫是成片而来,不可能点一把火就够了。
然而火太多的话,很容易发生火灾,所以这个办法是很危险的。
“冯同知的办法很不错,但是幽河州多山,稍不注意的话,就可能会让火烧到大山,所以用火的话,一定要预防好。”葛回说道。
陈知山想了想,说道:“本官倒是有一个安全又可靠的办法,就是过程有些复杂,需要很多人配合。”
冯启等人眼睛一亮,赶忙问道:“大人,你有什么办法?”
陈知山道:“本官问你们,蝗虫的天敌是什么?”
冯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哪里知道那些农家事啊。
葛回倒是有些经验,但是他想了半天,也没能想出是什么办法,只能苦笑着摇摇头。
陈知山笑着道:“蝗虫的天敌就是鸡鸭之类的,这些家畜能以昆虫为食,只要用它们的话,肯定能扑灭蝗灾!”
几人都感到很惊奇,因为他们可是从未听过这个办法啊。
“大人,用家畜去对付蝗灾,这可行吗?”冯启道。
葛回也附和道:“对啊大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一旦失败的话,整个幽河州的粮食可能都会遭殃,今年不像去年,今年量产比去年多了几十倍,要是百姓没了收成,多少人得倾家荡产啊!”
历史上用鸡鸭抵御蝗灾,多发生于清朝,哪怕明朝末年的崇祯朝,天下蝗灾四起,也没人想到用这个办法,这就是固有思想作祟了。
在以前,百姓甚至连蝗虫都不敢打,因为蝗灾都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只蝗虫成群结队,而古人一直参不透为何会有这么多蝗虫集结在一起,还这么整齐,所以就将其归咎于鬼怪作祟。
而陈知山却是知道,蝗虫是因为气候干旱引起的,因为干旱的环境很适合蝗虫生长、繁殖和存活,所以在一些气候比较干燥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繁殖的蝗虫迅速生长,最后便形成了破坏农作物的蝗灾。
这是气候问题,和什么妖魔鬼怪丝毫不沾边。
“放心吧,本官在一本古籍上面见到过,说鸡鸭天生就是吃蝗虫的,只要有足够数量的鸡鸭,就不用畏惧蝗虫了!”陈知山道。
见他这么胸有成竹,冯启和葛回只能犹豫地点点头。
至于杜预等人,则完全没有意见。
于是就这样,关于如何预防蝗虫的措施,就制定了下来。
…
州衙很快公布了一条公告,让每个村都将鸡鸭聚在一起,等待州衙的指令。
至于陈知山为何要将各村的鸡鸭聚在一起,这就不是他们能知道的事了,知州大人聪明盖世,他们要是能揣摩出来的话,不就和知州大人一样聪明了吗?
最近幽河州大出风头,原本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偏僻小县城,现在竟然一跃成了个州,而且还来了很多其他州县的人。
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看到这盛况时,激动的热泪盈眶,他们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大楚与南诏国还未闹翻时候的情景。
那时候的幽河县,是江南府第一大县,可依旧没能改制为州,如今幽河县不再是幽河县,而是幽河州,虽说在人口数量上,并没有以前那么多,但是在成就上,却比以前的幽河县更令人瞩目!
而且这些百姓也知道,这一切都是陈大人带来的,现在幽河州百姓对陈知山无比信服,当看到贴在州衙外面的告示时,一群人没有任何犹豫,和各自里长商量了一下,就把鸡鸭都赶到了一起。
短短一天时间,就有五个村子的里长上报,鸡鸭都赶到一起了,数量差不多有一万五千只。
八个村子的话,怎么着也能凑到三万只。
一只鸡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吃七十只蝗虫,但还要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况。
陈知山再下令通知各村里长,让他们不许给那些鸡喂吃的,就等蝗虫来的时候,能够好好饱餐一顿。
与此同时,陈知山又让幽河州的骑兵到幽河州后面巡视,一旦发现蝗虫的踪迹,就赶紧回来汇报。
不过还有个坏消息,就是那些百姓听说了蝗灾的事情后,就赶紧拿着农具出城,不用想也知道他们要干嘛,肯定是想提前收割粮食。
水稻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才会完全成熟,现在收割肯定会减产,但碰上蝗灾可能会颗粒无收,孰轻孰重百姓们还是能分辨的。
陈知山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让人去通知各村里长,让他们务必阻止百姓出去收割粮食,随后又说州衙已经找到了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