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曾出现所谓掌部阿哥,即被看重的皇子各自兼管六部之一。
这并非一项常规、正式的政治制度,有且仅出现在康熙九龙夺嫡时期,有利也有弊。
对于高澄来说,没有兵权的儿子都是值得信任的好儿子,无疑较外人更能放心。
他可以把兄弟当猪养,却不能让儿子们也变成废材。
小高王自己当然是希望能活得长久,但天有不测风云,若生万一,将来继承人还得在他们之间挑选。
兄弟、侄儿再有能力,到底是不如自己亲生儿子,这一点,萧衍、萧正德这对义父子,俩叔侄的故事便是明证。
高澄将四个儿子放去六部具体学习,让他们熟悉上至整个政府,下至各部司的运行,既是历练,无疑也是一种考校,真的做好了,他甚至愿意改实习为掌部,让他们与六部尚书共同管理。
知人善用不止对于外人,儿子称职也该得到褒奖。
而通过考核他们在六部之间的功过,来确定谁才是最适合的继承人选,无疑更胜于只关注这几个戏精在自己面前展露聪明才智,与他每天演什么父慈子孝。
实践出真知,也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真正摸清楚他们的斤两,哪怕背后是有高人指点,才做出好大的成绩,但是能够认清下属贤愚,听取正确意见,这也是一种本事。
当然,高澄派遣诸子入六部历练,对于国家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高孝章等人来说,无疑是残酷的。
参与六部实务,给了他们提拔心腹,经营势力的机会,让储位的争夺更加激烈。
可无论他们在六部任职期间,培植多少党羽,笼络多少朝臣,没有兵权,都是无用功。
康熙朝八阿哥胤禩便是例子,纵使满朝称德,四海颂贤,也敌不过康熙拿着满是疑点的毙鹰事件借题发挥。
而兵权,恰恰是高澄抓得最紧的一点,就如高孝瓘抽取了礼部,高澄却指礼为刑,真有人运气爆棚,能够抽到管理将领升迁的兵部,高澄也能另选一部,作为安置,他才是这场游戏的规则制定者,拥有最终解释权。
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也与高澄的心态转变有关,过了年,他便要满三十了,在南北朝这个三十多岁即可称老公的时代,着实不能再说是年轻人。
二十多岁时觉得自己时间长久,无所顾忌,上了三十,总得为将来打算。
人是矛盾的,高澄当然希望自己儿子们和睦、友爱,但他与父亲高欢一同开创的高齐政权,在其心中的重要性远胜于所谓父子亲情。
为了挑选最出色的继承人,才会将儿子们置身残酷的修罗场,锤炼他们之余,让诸子疯狂内卷。
这样的做法,有愧于诸子,无负于国家。
一如康熙朝,九子夺嫡残酷争夺中,最终被挑选的雍正也确确实实是最合适的掌舵者,在位十三年,励精图治,把自己活生生累死,让国家得以重回正轨。
当然了,雍正摊上一个败家儿子,号称十全老人,这正轨也没能走多远,又给出了轨。
说来也是有趣,老爹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儿子败光他辛苦积攒的家底,后人却在说康乾盛世。
高澄倒不敢奢望有这么一个能为自己擦干净屁股的好儿子,只希望在第二代君主的治下,百姓也能过得好一点,至于第三代继承人,就不是他所能干预的了。
例如高孝章、高孝瑜被高欢亲自抚养,但高澄若是对二人不甚满意,照样无望储位。
说回明光殿,高孝琮见四位兄长各往一部学习,觉得是什么新奇玩意,又央着高澄给他一个去处,却被高澄赶走,并告戒他,不许再戏弄宫人,否则下次他亲自执杖行刑。
高孝琮有气无力地答应一声,背过身,朝四位兄长吐了下舌头,熘之大吉。
其余四人也向高澄告退,走出明光殿,高孝章、高孝瑜、高孝琬便各自回母妃寝宫,要与其母商议入部历练一事,他们三人并未出阁,住在宫城,难得出宫,与支持者们联系起来并不容易,故而许多事情都习惯与母亲商议。
而此番入部学习,也多了与外臣接触的机会,至少在现在的他们看来,父亲的这项安排,无疑是对他们为五弟求情的赏赐。
三位兄长走后,高孝瓘又折回了明光殿,他心中的疑问还没有一个答桉。
行过礼后,高孝瓘向父亲询问道:
“孩儿明明抽中的礼部,父皇为何改为刑部?”
高澄走下御阶,来到最下一级,招手让高孝瓘近前与自己同坐,耐心解释道:
“礼部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掌文教、礼乐、祭祀、外交,于你而言,也只在主客司能有所收获,其余去之无益,也难有作为。
“刑部虽被尚书左丞、都察院侵占职权,但至少在名义管辖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是个能做事的地方,况且为父以为律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要高于礼法,往刑部历练,对律法了然于胸,更有裨益。”
高孝瓘一阵沉默,许久才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