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中华英贤> 夏末商族有成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夏末商族有成汤(1 / 1)

西周文王西伯昌,礼贤下士敬老幼。

耕者让畔行让路,四方归附胁商纣。

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古公亶父之孙,周季历(商纣时为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亦称西伯昌,建国于岐山之下,即殷商西伯。

西伯昌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yu)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被囚禁期间,他不浪费光阴,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yuè)等,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一面向纣王献地,请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他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之间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以为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战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县),解除了北边和西边后顾之忧。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县)”(公元前890年前后发动了讨伐纣王腹心之国黎国的战争,史称西伯戡黎。西伯戡黎之战规模并不算大,但意义却十分深远。正是这一战拉开了兴周灭殷的序幕,最终推翻了殷商政权,将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戡黎、伐邗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户县境)。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建立沣京(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就在这大功即将垂成之际,姬昌不幸死去。《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0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陕西长安县与咸阳之间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武则天改唐国号为周时,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后世之人将其编入《二十四孝》,以教育后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