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没有心思指挥战斗了,他知道但凭南京城下之辱这一件事,就能抵过自己在淞沪战场所有功劳——受了惊的南京会将所有的罪责都怪在他的头上,认为是他胡宗宪将倭寇放进来的。
胡宗宪再遣大军已经没有用了,那七十二个倭寇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南京,又流窜去了其他地方。
而胡宗宪深知,问题的根源也不在这七十二个倭寇身上。
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固然是高,可是以几十人的规模,就搅的整个南京城混乱不堪,也实在是匪夷所思,难道偌大一个南京,竟无一支劲旅能与之抗衡吗?
南京城下发生的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太祖时横扫宇内,威震八方的强大都司卫所军队,已经沦为战不能战,守不能守的摆设了,以及屡建功勋、名垂千古的国公国侯的后代,已经都是一群有百害而无一用的废物了。
南京城所有军队加在一起,七拼八凑,也不过四五万人,每月却领着八万人的军饷,而这五万人也是以老弱病残为主,要么瘦小羸弱,要么年纪老大,连盔甲的重量都禁不起了。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抵御外敌呢?
倭寇的到来,是戳破了这一切谎言,露出真相的时刻。
所以依靠谎言而生的人,他们又怎么肯放过胡宗宪呢?
兵部尚书张时彻和守备太监王公公还没有动,南京的五军都督府先跳出来,纷纷上疏北京,弹劾胡宗宪纵敌深入,罪不可恕,他们不仅将倭寇兵临南京的责任推到胡宗宪身上,而且将南京损兵折将的罪责也都指摘地一干二净,而一切的背锅人还是胡宗宪。“仅仅几十号倭寇,便在我大明朝的腹地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年年剿倭,倭寇不仅没有少,反而成倍增长,我大明朝在东南陈兵十几万,又招募京营神枪手、涿州铁棍手、保定箭手、辽东虎头枪手、河间府义尖儿手、河南毛葫芦兵以及广西狼兵等等地方兵,都损兵折将,面对倭寇竟然束手无策,屡战屡败!三年时间到如今仍未将其歼灭!这到底是我大明的士兵无能,还是主帅无能呢?”
把南京城下死伤一千士兵的责任归结于胡宗宪瞎指挥、轻决策,这些勋贵将胡宗宪骂得体无完肤,而且南京的御史也害怕被问责,跟风而起,将胡宗宪这一次的淞沪之战说成是“毫无意义且使倭寇流毒于腹地的消耗战”。
问题是这些人不仅要洗脱自己的罪责,还妄图左右舆论,他们甚至找到文集报社在南京的分社,塞了一大笔钱,想要他们在报纸上发表他们批判胡宗宪的文章。
文集报社在南京刚成立不久,人员也算是新招募的,却是经过了层层选拔的,他们对新闻的了解是深刻的,尤其是这二十四个职员就在南京城里,非常清楚这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他们将这些人的文稿和自己披露的真相连夜发往江阴总部,接到东西的总编金奎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没有选择刊登。
金奎在上一次巨大的风波中已经完全明白了新闻态度和立场的重要性,他对陈惇嘱咐的事情牢记在心,报纸上只发表激励抗倭、安定人心的新闻,现在稳定人心比什么都重要。
但金奎已经派人将这件事情悄悄告诉了胡宗宪,告诉他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将罪责全都推在他胡宗宪身上,而且这些人不止找了苏州报一家,其他几分后起之秀的报纸,也被他们统统进行了贿买。他们文集报社可以保证绝不会发表这些别有用心的东西,但其他几家就没有他们的道德心了,他们很可能会刊登这些,而一旦百姓被这样的舆论煽动,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事实上,几分晚报的廉耻心比他们想象地还要低下,他们在报纸上公开了南京所谓“真相”,指责胡宗宪的淞沪之战根本没有取得任何胜利,反而害得倭寇深入腹地,兵临南京,这样无能的军队不要说跟国初相比,就是孱弱不堪的宋朝军队也比它强一万倍!
因为支持抗倭而背井离乡的苏州人、上海人愤怒了,南直隶遭到流窜倭寇袭击的二十多个府州县的百姓、官员愤怒了,人们的怒火被煽动起来,大明国民的自尊受到严重的侮辱,怒火燎原,他们这一回没有骂倭寇如何如何的,而是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在淞沪抗倭的东南军队,以及这支军队的领导——总兵胡宗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