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
张居正的值房。
这些天,他一直在思索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小弓测亩”到底该如何杜绝。
虽然他从未在地方执政过。
从翰林院庶吉士做起,到翰林院侍讲、翰林院掌院,再到内阁大学士,最后内阁首辅……
这一路像开了挂似的。
但作为一个尊奉“循吏”、讨厌“清流”的改革先驱人物,他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杜绝不了。
官场就是这样。
那是否要像儿子张静修建议的那样,让外驻锦衣卫来负责监督此事呢?
张居正还没有想好,在犹豫当中。
毕竟地方上的锦衣卫,本身都存在着天高皇帝远、与地方官儿沆瀣一气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与藩王、郡王那些皇亲国戚千丝万缕。而这次清田大计,像之前的子粒田征税一样,皇亲国戚、豪强大户不都是重点考察对象吗?
另一个问题,关于查禁全国私立书院,坚决遏制讲学之风,同时裁汰国家廪膳生员,以及枪头鸟何心隐是去是留?
学校太多太滥,毫无秩序,已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现状急需改变。
……
这天,张居正召开内阁会议。
参会出席的有内阁成员次辅吕调阳,阁臣张四维、马自强和申时行,还有六科廊言官。
首先就全国私立书院、何心隐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私立书院要不要查禁?何心隐要不要查办?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何心隐已经被抓。
其实,几位阁臣都已经习惯了,每次说是讨论,最后拍板做主的只是张居正一个人。
这种会揖,更多流于形式。
但发表意见肯定是需要的,总得对得起自己的职位。但又不是简单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必须以张居正马首是瞻。
也就是说,张居正倾向什么持什么态度,大家基本上附和什么。
这是没办法的事。
因为不附和的后果很严重。
既会得罪首辅,万历皇帝又不会放过你。
尤其是经过“夺情”事后,原吏部尚书张瀚就是因为不附和被赶回家了,而其他强烈谏止“夺情”的官员更是挨了廷杖流徙边疆,在座几位更是门清,不敢轻易与首辅唱反调。
张居正的态度,之前其实就已经透露出来了:坚决查禁全国书院。
大家心知肚明。
吕调阳老好人一个,虽然是三朝元老,坐在次辅的位置上,但朝廷内外几乎达成共识:这个人就是摆设。
哪怕他素以“廉正无私”而受人尊敬,这点也改变不了。因为在内阁,“一切要听张先生的”是万历皇帝的旨意。
吕调阳都这样,那其他三位阁臣资历浅,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几个人都琢磨着,说是会揖商议,想必不过是来巩固加强一下首辅的原本意图。
“查禁!”
“私立书院为祸至深,一律责令关闭!”
“像何心隐这种毒瘤,误人子弟,要严惩不贷,坚决不留!”
“……”
议论呈一边倒,没有人提出查禁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即便有人想到,这个时候也不会说的。
因为说了,没卵子用。首辅说这么干,你说不行,要那么干,谁特么听你的?
要改变首辅的态度?不存在的。
还是附和安全,又省事。
当今世上,连皇帝陛下都不行,你一个人拜把子算老几?有且只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那就是李太后。
张居正听完大家的表态,点了点头,预料之中的事:“这么说,大家都同意查禁全国私立书院?”
“是。”吕调阳作为代表回答。
“好!”张居正心里有底了。
这件事本来他就已经拿定主意,只是因为与儿子张静修见过一面谈过一次,才让他犹豫了好多天。
此刻,见几位阁臣纷纷响应,态度一个比一个坚决,张居正又觉得这份犹豫是多余的。
儿子毕竟还是年轻啊!
改革的事儿,难道比你老子还懂吗?治理沉疴顽疾,就得用重典。什么循序渐进?什么严格把关?什么合并院校?
“既然大家一致同意,那请吕阁老起草一份奏疏,择日请旨皇上查禁全国私立书……”
“首辅大人。”
张居正一句话还没说完,只听内阁一名中书急促地喊道。不过眨眼功夫,他人就进来了,手中拿着一封信。
“首辅大人,湖广巡抚八百里加急文书。”
张居正不由得一激灵,湖广巡抚八百里加急文书?莫非湖广出了什么乱子?
“快!”
张居正着急地一伸手。
拆开文书一看,他脸色陡然一变,武昌城学生发生大暴乱,因为拘捕何心隐一事,巡抚衙门和学政衙门都遭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