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昭义节度使平阳郡王赠太保薛公神道碑铭并序》载,薛嵩“大历七年冬十有二月景寅,薨于磁州”[9]。碑铭一般于卒年不会记错,故薛嵩卒年当以大历七年记。唐人避唐高祖李渊父李昞讳,以“景”为“丙”,大历七年十二月景寅(即丙寅),按公历已是773年1月17日。
元和二年—元和七年(807-812,其中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期间为遥摄相州刺史)李仲昌
《李仲昌墓志》云:“请充节度巡官,权知博州刺史、兼防御使。……再拜监察御史里行。邺人倒悬,雁门念之,复囗于公……公再拜感谢,受教而去,牧相三载……顷属常山之东,兵气昼黑。皇帝赫怒,观师东征。雁门大壮国威,选将以备。公复归戎府,参略军谋。”[10]“常山”即是镇州,这里指成德镇。《旧唐书王武俊附士真子承宗传》载,元和四年三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卒,三军推其子王承宗为留后。因为王承宗不奉朝廷诏令,十月,宪宗“诏左神策护军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赴镇州行营兵马招讨处置等使,会诸道军进讨”。这一次,田季安“亦遣大将率兵赴会”(《旧唐书田承嗣附绪子季安传》)。因此,李仲昌“复归戎府”的时间当在元和四年,前文又称其“牧相三载”,故知其上任相州刺史的时间约在元和二年。由此上推,李仲昌离任博州刺史的时间则应在元和二年前后。因此其任博州刺史的时间为:贞元十二年四月以后至元和二年前后;在任相州刺史的时间为:元和二年至元和四年(807-809);此方墓志铭额中的“摄”字是一个重要信息,说明元和四年,李仲昌虽然“复归戎府”,但仍然遥摄相州刺史。李仲昌卒于“元和七年九月八日”[11]。《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元和八年正月癸亥”条载:唐廷“以博州刺史田融为相州刺史”。故知李仲昌在任时间为元和二年至元和七年。
卷一○二贝州
约会昌四年—大中六年前(约844-852前)韩国昌
按,《全编》卷一○二云其任期“会昌中”(第1435页),实则其初任之年可考。
《旧唐书韩允忠传》载,韩国昌“会昌中,从何弘敬破刘稹,以功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何弘敬破刘稹之年可考。《旧唐书武宗本纪》载:会昌四年(844年)七月,“泽、潞等五州平。八月戊戌……以魏博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何弘敬进封庐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故韩国昌既以破刘稹功上任贝州刺史,时间必在此前后。
其离任之确切时间虽不可知,但大致时间可书:
《唐赠左散骑常侍汝南韩公神道碑》载:韩国昌于大中六年七月卒于“魏州元城县德教里之私第”[12]。且前文有云:“公忽不自怿,曰:‘久从军中,心无逸(阙一字)冒马劳金疮之绩,窃蹈忠履信之名。稼穑少知,艰危历试。不冒荣于好爵,不伐(阙二字)殊劳,避授钺于他邦,止建侯于我土。’”[13]可知,韩国昌在大中六年之前离任。
由此可以推知其下任乐少寂上任贝州刺史的时间不晚于大中六年。故《全编》卷一○二(第1435页)“乐少寂”之任年应书:“约大中六年前后至大中?年”。
澶州《附编:河北道》五一
罗铎约唐僖宗、唐昭宗年间
《罗周辅墓志》载,志主罗周辅(903-947),“曾祖铎,皇任澶州刺史、检校司徒”[14]。姑且以20年一代来计,推知罗铎任澶州刺史时间约在唐僖宗、昭宗时期。
卷一○七冀州
任年待考王士清
郁氏云其任年为元和元年(806年)。(第1500页)
《册府元龟帝王部封建》“兴元元年二月”条下小字谓:“贞元初,封士真弟冀州刺史士清为北海郡王。”[15]《旧唐书王武俊附子士清传》载,王士清“以父勋累加官至殿中少监同正。元和初,为冀州刺史、御史大夫,封北海郡王,早卒”。郁氏取《旧唐书》的元和元年之说,未说明不取《册府元龟》之理由[16]。但兴元元年(784年)王武俊和王士清参与平定了朱滔之乱。《旧唐书朱滔传》载,“武俊父子纵马急击,获回纥三百骑。滔阵乱,东走,两边追斩,俘馘数万计”。是战之后(即贞元元年,“兴元”年号仅用一年即改元“贞元”),朝廷擢拔王氏父子,亦当在情理之中。故贞元初年,王士清即为冀州刺史并非没有可能。据近年刊布的《唐故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陈公(君赏)墓志铭》,王士清的结衔为“检校刑部尚书、冀州刺史”[17]。可见王士清任冀州刺史有年,而且带职有变化。综上,郁氏不取《册府元龟》之记载,证据尚不充分,应将王士清任年列为待考。
卷一一三易州
开成初—开成三年(836-838)李仲迁
郁氏据《旧唐书文宗本纪》与《资治通鉴》“开成三年”条,得出其任年终于开成三年,甚是;但李仲迁任易州刺史的时间当不只在此年,可以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