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郧阳军屯很有名,在这漫长的驱赶荆襄移民的过程中,官府和流民结下了深深的怨恨。
郧阳府下属六县都交通不便,大明皇家大道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
宗泉贵一路走来,到处树立的平叛碑,和满山的坟包。
在那山上,偶尔见到裸露人骨都给人一种压抑的印象。
从外表看来,这郧阳府各地除了军屯,几乎就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深山老林。
宗泉贵问郧阳巡抚章拯:“这里的百姓呢?”
移民总督左义贵说:“这里的百姓和外地不一样,他们都躲藏在深山里。他们结成寨子,连寨自保,要么就在深山老林的矿里打工,他们被屠杀了太多此,所以这些人不敢与大明朝廷接触,听到我们要来,这些人都躲藏了起来。”
宗泉贵皱起了眉头,你要做工作,至少要有人才行。如果都是像现在这样,一个个躲在寨子里,那么不动刀兵,这些人是不可能出来见自己的。”
郧阳府各地看起来都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像是一个没有设置栅栏的动物园。这里满地都是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林间随处可见的都是各种飞禽走兽。众人只听见熊嗥,苍咒攫;虎呤风而振迅,豹隐雾而溟溟;啮铁芒毛之貊,噉兽锯牙之。介然之蹊,坦然之壑,亦聚沐猴,亦隐狐貉,飞而啼,鹿奔而兔跃也。除了军屯,这里几乎看不到一个百姓。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实行过一段严厉的禁山制度,当时的禁区覆盖了整个大秦岭、大巴山。郧阳地区也在禁山区域内,不允许有人进去,再加上这里原本就是一片荒凉之地。所以说当时郧阳这片区域几乎找不到人的踪影。
在那段时间,郧阳这片地区没有人烟,行政区域归属名存实亡,因为它虽然在版图上有所体现,但却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区域。后来,随着大明帝国人口增加,大量移民进入此地开垦荒地,开办工矿。
但是,嘉靖之前的皇帝都脑子一根筋。总想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所以他们严格户籍制度,动不动就派人搜山,让这些百姓返回原籍。
在百姓的开垦之下,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变成了到处见人迹、遍地是良田的繁荣景象。
偏偏,那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孔门子弟见不得百姓安居乐业。在大明孔门子弟怂恿下,皇帝多次派出官兵驱赶百姓回原籍。在宪宗之前,大明皇帝还有主见,只当儒生说话是放屁,所以官兵们到此只是大捞其钱,敲诈民脂民膏罢了。当地百姓凑足银两,官兵也就罢手,众人都相安无事。
宪宗即位的成化年间,儒生们的气焰大涨,孔门开始插手大明方方面面的事物。由于看到此地出产银沙,还有各种矿藏,孔门子弟瞧着眼红,就想将当地百姓统统赶走。
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在与十堰接壤的房县大木厂,爆发著名的荆襄流民起事,镇压十年仍然不能彻底平息,一时间成了朝廷心腹大患。
其实,当时有个小武官本来招降了流民。当时,孔门杀手殿不想看见暴乱就这样轻易平息,居然将其用铁锤在军营之中活活打死。当时明军军官看见,都若无其事,这件事情被记入了正史,可见道貌岸然的孔门子弟之残暴。
后来暴乱平息,朝廷委派副都御史原杰任钦差大臣抚治郧阳,成化十二年春到任,体恤流民苦难,从长计议国是。停止驱赶镇压,酌情就地安置;后来又首创置郧阳府,抚台迁移郧阳;郧荆襄宛抚安,百姓深深敬爱。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安定,其劳苦功高,政绩卓著,于当年升职为都御史,次年改南京兵部尚书,回北京时病逝南阳。
郧屯则自原公始,皆流逋所遗,岁复增辟,几至过当。意思是说:郧阳军屯,则由原杰公首创;屯田皆是流民逃走,其所遗弃的田地;年复一年增加开垦,几年之后超过当初。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郧阳府正式设立,下辖6个县,府址设置在如今的郧县城内。大明帝国的郧山,即郧县江北的山,郧山书院在城东北。
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府治由此名郧阳府。巡抚公署亦迁至郧阳,以驻地名郧阳抚台。郧阳抚台控制湖广、河南、陕西三省地域,直接管辖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等府。
明朝设置郧阳府,完全是军事需要。原杰写给朝廷的奏折说得很清楚:奈何襄阳,僻在一隅。相离本布政司,水路动经月余。所辖一州十县内,均州、竹山县、谷城县、南漳县、房县、郧县、上津县等县,俱在万山之中。贼盗啸聚之处,相离襄阳远则十日,近不下五六日。一旦有事,若待走报湖广三司,议调官军,鲜克济事。必须就近,添设司府,分管卫县,位高望重,且知利害所系。较之所县,百倍有益。今踏勘得郧县,地方广阔,迫近汉江,路通竹山、房县、上津、洵阳、淅川等县,正四通八达要地。递年,贼盗出没之所,应合展筑城池,添设府卫,控制地方,抚安军民。
其实,嘉靖皇帝知道这样的政策是不对的。大明帝国成化二十年(1484年),《湖广图经志》记载韩弼《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