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霄末年,还是一介书生的杨彦坡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投笔从戎,由于懂得文笔,曾先后做过功曹、法曹、行军参谋等。由于他心思缜密、屡出奇谋击退叛军,到四十岁时,已经做到了镇东将军——对于一名文人来说,做到这个职位已经相当不易。
但不久后,杨彦坡卷入了“清流派”与权宦之间的激烈争斗中,他被当成是萧子康的同党一起被投入了狱中。正是在狱中,从未与“清流派”有过深入接触的杨彦坡认识了自己人生的导师、也是后来的一代名相——萧子康。
萧子康对于朝局的认识、对于“清平盛世”的执着深深地感染了已过不惑之年的杨彦坡,让他有种茅塞顿开之感,也渐渐地接受了“清流派”的观点,对当前权宦祸国的局面深恶痛绝。
出狱后,杨彦坡被新掌权的外戚看中,从镇东将军的任上再度提拔为征东将军,成为手握一方兵权的大将。然而他表面上依附于外戚权臣,实际上却成为了“清流派”的“枪杆子”,使得“清流派”具备了与外戚权臣一较高下的资本。
“高祖入京”之后,杨彦坡被萧子康引荐给当时自任大将军的刘义臻,二人经过一番深谈之后,互相都被对方身上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在刘义臻看来,杨彦坡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腹中既有安定四方之策,又有开辟盛世的良方;而在杨彦坡看来,刘义臻拥有先天的帝王资质,在当前全国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清流派”所渴望的清平盛世只能在这样的君主带领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在那之后,杨彦坡主动交出了手中的兵权,加入了刘义臻的大将军幕府,为扫平天下制定方略。而他手下的征东军则在一代名将张云远的率领之下,势如破竹地实现了杨彦坡制定的一个个战略目标,仅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将全国重归于一统。那段时期,杨彦坡的事业和人生达到了顶峰。
大盛王朝建立之后,萧子康为丞相,杨彦坡为太尉,秦懿为御史大夫,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三公”全都是“清流派”的骨干,杨彦坡也曾感慨清平盛世竟然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
然而当他看到刘义臻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刘彦锋的表现后,心中生出深深的忧虑——在这样一位喜好武事的君主带领下,这样的盛世能够维持多久?他们这一辈人辛苦打拼建立的新王朝,是否又会堕入像前霄那般的争斗轮回之中?
在与太子刘彦锋的对比之下,燕王刘彦钧显然更符合“清流派”的期许。太子桀骜不驯、刚愎自用,燕王却是礼贤下士、亲近贤达;太子喜欢舞刀弄枪、骑猎射御,燕王喜好的是舞文弄墨、诗画风流;太子身旁聚着一群溜须拍马的粗鄙武将,而围绕在燕王身边的,都是饱读经书的文人雅士……两者一对比,立判高下。
早在萧子康还在世时,他与杨彦坡有过一次深入交谈,认为老皇帝的儿子中,能够将清平盛世传承下去的就只有燕王刘彦钧。“清流派”在新朝建立之后的任务就是辅佐一位堪当大任的皇子,将盛世的基业发扬壮大,这位皇子就是燕王刘彦钧。
之后杨彦坡策划了“废太子”的方案,顺利将刘彦锋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为燕王扫清了通往至尊之位上的最大障碍。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的这一切举动全然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最后顺利登上宝座的居然是默默无闻的晋王刘彦钊,而燕王则在老皇帝的一手安排下前往苦寒的北疆就国。
这一切,以杨彦坡为首的“清流派”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因为大事已定,想让燕王刘彦钧登上宝座,或者是现皇帝主动“让贤”,或者是燕王举兵夺位。
杨彦坡乃当世名臣,他深知如今的安定来之不易,举兵造反这种事情想也不敢想,所以他成为辅政大臣之后的谋划,是想先观察这位新皇帝是否可造之才,如果像故太子刘彦锋这般不肖,那他就只能“为江山计”,行伊尹故事。
然而刘彦钊的能力出乎了杨彦坡的预料,这位新皇帝展现出来的天赋完全不亚于燕王,而且在刘彦钊的身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崔氏家族,他的生母崔夫人对于时局的操控完全不弱于他们这些曾经叱咤一时的老臣。
这就让杨彦坡等一群“清流派”深感忧虑,他们似乎看到了前霄末年外戚干政的情形,因而在朝堂上总是极尽所能地排挤这些崔氏的族人和姻亲故旧,可以说崔宪推辞丞相一职,多少有着受到“清流派”排挤的原因存在。正因如此,刘彦钊登基之初,“清流派”就与晋原崔氏结怨不少。
此次有关“官凭马商”的御前会议是刘彦钊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召开的,他想通过此次会议达成两个目的:其一是想借以李元疾为首的军方力量对以杨坡为首的“清流派”施加压力,以平衡“清流派”排挤掉崔宪的影响;其二是想借“官凭马商”之事,暗中敲打一下萧鲎及其岳父杨坡,让他们收敛一些,不要老是与自己唱反调。
这两个目的可以说都达到了,但是皇帝刘彦钊的心里却并不踏实,他拿不准萧鲎这个纨绔会否真的收敛,更拿不准杨坡会维护这个女婿到何种程度,“清流派”会否就此与自己真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