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
……
但最轰动郑州的是郑朗的大舅。
几句对句很快传了出去。
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文人更喜欢争强斗狠,只不过斗的是嘴皮子。宋朝文风又很盛,结果有许多人不服邪,于是绞尽脑汁想。但就是想不出来,有的凑出来了,可意境相差得太远,自觉丢人,主动不拿出来丢人显眼。特别是简单的烟锁池塘柳,在四联中意境公认是最佳的,也是字数最少的,却是最难对的。
结果连郑州的知州都惊动了。
新年新气象,大家一片喜『色』,于是凑了一个趣,说对出一句者,赏银五十两,四句对出者,赏银五百两。
然后将张大郎喊了过去。
张大朗没有考中省试,也是一个举人,有功名的。张家同样是望户,财大势大。这也是郑父死后,团行不敢对郑家布帛铺动手打压的原因。郑家有人,张家也有人。
当然了,若是郑家换作以前那个郑朗,连舅家都讨厌,没有刘掌柜的贪墨,最后末落也是早迟的事。
做了交谈。
然后就问:“你怎么想出这四句对句的?”
“知州,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那个侄子。”
“你那个侄子倒有才气。”
也不知道有没有才气,好象臭名却是有的。犹豫了一下,说:“他以前作风也恶劣,只是这段时间学好了。”
“哦,知错能改,也是好的。”
“嗯。”
“不知是你那家侄子?能不能让本官见上一见?”认为既能出了这四个对句,才气有了,说不定自己培养一下,还能得一个青眼的美名。
“就是我大妹家的独子。”
“那个郑家子啊……”吓得不敢吭声了。
事情也传出去,皆不相信,认为是张大朗搜肠刮肚,想出来的四句对句,替自己侄子正名的。就包括查账的那件事,张大郎都是幕后的推手。看到没有?张家出手了,请了两个高明的人,一个掌柜,一个账房,去了郑家的布帛行。
这件事也传到了孟州。
但崔有节居然,还相信了郑州传来的说法。
不相信这小子有这么好的才气。才气,还是自己小女儿才气最好啊。可惜了,是一个女儿身,否则以她的才情,培养一下,二十岁考省试,未必不能通过。
这个黑天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