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大秦帝国风云》动笔开始创作算起,写写停停,已经有三个多月,大致是完成了一半了。
这本书的创作,完全出于偶然,仅仅是因为作者对某某电视剧非常不满,认为它把大秦帝国描绘的一塌糊涂,充斥着野蛮暴力、****和愚昧,把中国的文化戕害的不成个样子,流毒不可不肃。这才怒写大秦!
虽然有一定基础和爱好,但自己的水平并不高,只得耐下心来去搜集、学习、比较、研究,才发现写作实在是件苦差事,寂寞不说,总不能胡写乱写吧!
先秦时代的东西,其实没几个人敢写。
那个时代,民风古朴,人们吃的、穿的、用的、说的、写的、心里想的,都和今天有很大不同!怎么纺织,怎么缫丝、制陶,怎么开矿、冶金,诸国军制、政制、官制、律法、民俗、文字、度量衡、钱币都需要去研究,古代的地名、地图、姓氏也是个问题,陵墓的选址、风水祭祀---这些都还算是容易的!
要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活动最剧烈的时期!传统文化(古代时期)在经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嬗变,诸子百家的思想激烈交锋,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因维稳不让说”的时期!
要写好这样的东西,靠糊弄是根本无法过关的!你必须去综合研究并了解它们。
说真的,作者实际上已经有些晕了!
不过,我倒是有的是时间和韧劲,看准了的东西,誓不回头!集中精力、财力、物力,也要把这本书坚持创作完成!
因为,作者是把它当做“成人童话”来写的,而且写就要写出,让大家看了会大悟或有启发的东西,写出新颖、可信、符合逻辑的东西!
先秦的历史有轨迹可循,但是被历代歪曲的太过了,《史记》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有一箩筐,再看《战国策》、《左传》、《吕氏春秋》,估计你头都会大,至今也是如此!
史书上其实对很多人和事的描述,极为简洁。有些人和事,能有10几个字记录就不算少了,这也为写作提供了一定文学创作的空间。----这是唯一的慰藉了。
李斯,一个穿越历史和现实的人!一个成人童话里的主人公。
闲来无事,也常上网看看青少年读物,是想要知道他(她)们在想什么、在喜闻乐见什么,为什么欢呼喝彩?为什么黯然神伤?
读了一些作品,我竟然大吃一惊!玄幻、修真、穿越架空历史、网游等等,原来这些青少年喜爱的东西,自己完全不懂!
打开网络搜搜,才似懂非懂这些是怎么回事。
找几本正火热的类似图书看看,自己也被吸引了!
儿女们也喜欢动漫(气人的是不喜欢《三毛》),数着一大堆动漫人物的名字,我们当父母的,如闻天书---看来代沟是真实存在的。
我想:现在孩子们喜欢这些,绝对不是无聊和颓废,这是一种挣脱束缚、自我个性的解放。
我们这些60-90年代的人,是不配给孩子们当老师的。
因为在我们称霸的这个时代,我们污染了中国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天空和土地,剥夺了孩子们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的空间。
我们逼着他们读书、上学,告诉他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做正直的人。可是,我们自己却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偷窃抢劫、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黄赌毒泛滥、违法拆迁、暴力犯罪、设阱陷民、分配不公、行业垄断、学生毕业就失业,凡此种种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混到最后:堂堂中国,移民如潮,连一杯干净的牛奶也不好找到了。连老太太跌倒了,也无人敢去扶助。--叹气,唉!
社会信任度低至极限,坑爹、坑娘、坑姐妹兄弟还坑害下一代的事情一再发生,社会管理职能部门捞钱有它,社会责任和监管义务形同虚设。上万亿美元财富流往海外,灾祸和裸官却留在中国。为何会如此?
曾几何时,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就像是摸着石头在过河。最初的改革进程,大家尚不知河水深浅,前途难料。若是谨慎些走一步、停一步、试一试水深、摸个石头知深浅的话,还情有可原。但随着改革逐渐深入,已经到了深水区。石头已经摸不到了,那是摸什么呢?----捞钱?!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过河?
因为河的彼岸是社会正义、公平和自由,过河的目的是改革与经济发展、民生诉求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中的不合理、不和谐、不公正的消极因素、赋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大的活力。因为河的对岸,公民可以拥有尊严,免除恐惧;每个人的天赋人权可以得到保障、生命的价值得到尊贵。权力得到约束被关在了笼子里去!
到了深水区,我们不愿意过所谓西式民主的桥梁,也不愿意打造属于自己的渡船,宁愿继续泡在河里,甚至不愿意向前游泳!
看来,某些权势集团是不想过河的,因为过河意味着他们将失去特权、失去既得利益、失去未来的权力红利,失去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