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宣夜行跌倒,被一少年扶起“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身份由原来的佛教护法神变为转世的神仙道童灵珠子、道士太乙真人的弟子。哪吒之父毗沙门天王在佛教中兼有护法神和施福神的职能,管领罗刹夜叉,相传佛陀曾令其掌檠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在中国民间的流传过程中,托塔天王这一名号逐渐被转嫁到初唐名将李靖身上,元杨景贤《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中就有“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檠镇四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之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谓哪吒“托胎于托塔天子李靖母(按:“母”字应为“妻”字之误)素知夫人”。《封神演义》中的毗沙门天王成为佳梦关“魔家四将”之一的魔礼青,与哪吒已了无关涉,而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则确定不移。书中李靖曾拜昆仑山度厄真人为师,虽修炼未成,但隶属于道教谱系却是不争之事实。这样,毗沙门天王、哪吒父子原始的佛教护法神身份在《封神演义》中已经演变成为李靖、哪吒父子的道徒身份。通观全书,许多佛教神被转移到了道教门下,如观音菩萨被复原为男身,称作慈航道人,文殊、普贤两尊菩萨成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三者都进了元始天尊的玉虚宫,燃灯佛则化身为燃灯道人,是老子、元始天尊的晚辈。中国宗教史上的释道先后之争从佛教入华之日起即已兴起,绵延了千余年之久。西晋道士王浮伪撰《老子化胡经》,称道教始祖老子于周幽王时西涉2《封神演义》流沙,入天竺为佛,教化胡人,释迦牟尼就是他的弟子,而佛徒则或曲解旧籍,或抛出《周书异记》等伪书,竭力证明早在老子之前佛陀已经出世并传佛法入华,佛教的资历比道教更老,《封神演义》作者所构建的太乙真人与哪吒的师徒关系正是《老子化胡经》思路的延续。在佛道斗争史上,佛徒经常攻击道士剽窃佛学理论的行径。南朝梁释僧《弘明集》卷六载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云:“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二载释明《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云:“而今道士或出情制造,或改换佛经,添足目录增加部帙。”陈寅恪先生指出:“综观二千年来道教之发展史,每一次之改革,必受一种外来学说之激刺,而所受外来之学说,要以佛教为主。”
现代的道教学者对于道教教理、经典、仪礼、戒律、图像诸方面承袭融合佛教因素的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哪吒莲花化身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久远的佛道关系问题。莲花本是佛教的圣物,却也常见于道教典籍,《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显道品第一》云:“天尊曰:‘真藏法中……诸善男子,闭目谛听,须臾之顷,忽见四广严净国王狮子,千叶莲花,散满虚空”。《封神演义》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的施法者由原来的佛陀换成了太乙真人,这也正是道教移花接木之术的一次具体演示。下面,我们将对哪吒故事中莲花化身前后一些情节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进行解析。李靖哪吒父子的矛盾冲突是以哪吒得罪石矶娘娘、大闹龙宫为导火线而引发的,四海龙王擒住李靖夫妇,哪吒曰:“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于是自尽。《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的叙述与此大同小异:“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臂,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保存了一条与此段情节相关的早期材料:“那吒太子拆肉还母、拆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材料里,哪吒还骨肉于父母而现本身为主动而非被动行为,这一情节阐发的是佛家的色空思想,而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佛教意蕴逐渐淡化乃至消亡,哪吒割骨剔肉的情节被嫁接到了新的父子冲突的情节体系之中,其思想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哪吒复生之后,寻李靖报仇,父子相斗,李靖不敌,土遁而逃,哪吒紧追不舍,路遇李靖第二子木吒,木吒痛斥哪吒“子杀父,忤逆**”,哪吒则以“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甚么父子之情”的逻辑为自己辩解开脱。这种伦理观念的冲突,在南宋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九所载佛徒有关隋炀帝弑父之事的论辩中早已有所体现:“世谓炀帝禀戒学慧,而弑父代立,何智者不预鉴耶?然能借王之事以比决之,则此滞自销。故观经疏释之,则有二义:一者事属前因,由彼宿怨,奉为父子,故阿?世此云‘未生怨’;二者大权现逆,非同俗间恶逆之比……则炀帝之事,亦有前因现逆二者之义。”陈寅恪先生就此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发:“阿?世王为弑父弑君之恶主,然佛教经典如《大涅磐经-梵行品》则列举多种理由,以明其无罪……夫中国佛教徒以隋炀帝比于阿?世王,则炀帝在佛教中,其地位之尊,远非其他中国历代帝王所能并论,此点与儒家之评价适得其反。”
原始佛教的家族伦理排除了以前婆罗门教子对父要硬性服从的观念,这与儒家的孝道伦理是极不相容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