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非遇者> 第12章 李永幸之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李永幸之家(1 / 1)

经过长途跋涉,早起晚睡,走了近一月的时间才算到了京城。广阔的世界迷人的城市,一切都令人感到新鲜。秋月住进了漂亮的洋房里,房子布置的舒适美观,有耐看的大软床,西洋式的梳妆台,带衣镜的大立柜,还有那好看大方的吃饭桌,靠背椅,让人看了心宽眼亮,精神愉悦。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有这样好的生活,少杰同她住在一起,有说有笑,吃饭干活两人动手,她算真的享福了,要比在李家干活好多了。她穿着时髦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出门坐洋车,有事叫勤务,一切都顺心如意,少杰的同事总是称赞她是有福之人。她与社会人员交往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渐渐地感到没有知识的可怕和可悲,帮不上少杰的忙。她总想认点字读些书,好能适应太太的身份。少杰也说有知识才好工作,她便学起字,读起报,文化水平一天一天提高。不久她考进了北京女子中学,知识增长的很快。

由于军阀混战,军队内部的分裂,少杰整天忙着参战,由京都驱逐曹汝霖、吴新田后转入陕西,支援杨虎城将军的抗敌斗争。秋月随着丈夫来到陕西,丈夫在刘镇华率十万军队攻打西安的保卫战中,由于坚决拥护杨虎诚将军,被军队官兵称作“效忠少校”。一九二七年蒋介石伙同汪精卫背叛了革命,利用冯玉祥驻陕部队残杀共产党员,镇压爱国人士,引起了各界群众和爱国同胞的强烈反抗。陕西各地爆发了许多起义:渭南、华县、临潼、大荔、韩城等一带农民武装革命风起云涌。李少杰配合许权中,顽强抗击了国民党新军阀的进攻。在三桥镇四十多天的激战中,少杰不幸胸部中弹负伤,倒在血泊之中,士兵们发现后抬着担架行了十余里路,便与世长辞了。当时少杰风华正茂,豪情满怀,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二十六岁。李少杰还没有来得及看看妻子肚子里的儿子,也没有给妻子留下半句话,与世永别了。秋月又回到李家,由高贵的太太一下变成了琵琶鬼了,灾难降临她的身上,无论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都不受人欢迎。她看到的是歧视的目光,她听到的是流言蜚语,她克男人,全身带邪气,做继母的没好人。她陷入悲痛之中,在泪水中度日,她恨丈夫死的太早,她恨社会对寡妇的无情刻薄,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遭到这样的打击,她想摆脱压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想找到一条解除自己痛苦的路子。为了腹中胎儿,为了自己快乐地生存,她想走出李家门,抛开压在她身上的悲痛,扔掉寡妇的恶运。她终于找到了一条社会允许又合法的路子。她的亲妹妹在难产中身亡了,留下一个刚刚出世的男婴,她借着骨肉之情,带着自己腹内的婴儿,与妹丈作妻,改嫁离开了李家,解除了寡妇困境。她来到妹夫高继曾家,虽然高家条件不好,可秋月精神却很愉快。家里的事由她主事,公婆兄弟都分了家,她抚育着新生婴儿,勤喂勤换,细心照顾。可是由于卫生条件差,婴儿得了四流风,不久也去了幽冥界。秋月心里很难受,觉得很对不起妹妹同高继曾。但没有多久,她肚里的婴儿也降临了,是个男孩,李少杰的根子。高继曾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关心孩子吃喝起居,生长发育。为了让婴儿避开灾难,秋月给儿子取名叫永幸。永幸三岁时大妹妹出世了,又隔了二年二妹妹也出世了。她虽很累可一家人相依为命,生活的很愉快。高继曾像只夜猫常常半夜归家,天一亮就走,他回来给妻子孩子送些吃的用的。妻子确实很累,全身都痛,为了生存,为了家庭,她艰苦度日。她很坚强,懂得人生,她说人活着不只为了自己,重要的是能不能替别人办事。她的人生观是美好的,富有价值的,她的一生是为别人服务的一生。

儿子李永幸现在长大了,挑起家庭重担,成了李家的场面人物,如今还要为母亲分忧。她从心底爱着儿子,她对李家了如指掌,自己走过一段坎坷路子,每当她想起往事,就会觉得心酸。她盼着儿子长大,儿子确实长大了,知道爱着母亲,想着母亲。秋月看着自己手中拿的大洋,这是精神食粮,是爱的结晶,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燃烧出最强烈火光。秋月带着期待的目光,望着甜睡的儿子。新的一代在成长,让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充满爱的奉献。李家的前人也富有这种精神,父亲勤劳治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李少杰是革命军人,战场阵亡,二儿子李少出爱打抱不平,讲公道话,被国民党视为共党的嫌疑犯,逼得服毒自尽。妹妹少英虽是女流之辈,但却是女中豪杰,在京都女子中学反对袁世凯卖国二十一条,死于学生运动。姐妹兄弟都是好人,如今李少杰的前妻儿子有病吸上了大烟,死于病中。妻子改嫁别人,只留下女儿。李家五女一男,压在儿子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了,母亲怎能不担心着儿子。这次他来看亲人们,只住了两天。父亲高继曾得知儿子回来,特意跑回家中看望了日夜想念的儿子。父亲见到儿子格外亲切,在述说了往事之后,又把儿子叫进另一间房里,秘密地谈了一夜。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无人知道。这一次分别全家人没有哭,永幸对两个妹妹说:“好好读书,孝敬父母,替母亲多干活,在校要听老师的话,哥哥会来看你们的。”哥哥告别了亲人,又回李家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