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戎州往事> 第166章 兰菊不同时 一厢情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6章 兰菊不同时 一厢情愿(1 / 2)

第三十三章:兰菊不同时

五、一厢情愿

客厅里的谈话气氛又缓和下来。

李轼回答了严青萍的话,他也看出吴敏慎有点激动,就把话题扯开,换了一个角度:

“伯父,你刚才不是问我喜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吗?现在父母给子女起名,根本就不管子女喜不喜欢,一出生就取了,自然也不可能征求子女的意见,实际上他们没有管子女喜不喜欢,只是管他们自己喜不喜欢。说白了,就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寄托他们的愿望而已。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父母做事当然都是为子女好,但这样做是否就能真对子女好,这是两码事。话说回来,像取名字这不过是小事情,个人私事,无所谓的。要是不喜欢,还可以改别的。我们一起干活路的一个人,叫宗陵,他的名字就是自己后来改的。国家中类似的情况也是有的,伯父,你是搞工业的,当年的大炼钢铁该不比我们陌生吧,不就是一厢情愿吗?”

李轼在跟吴敏慎说话时,他脑壳里清晰浮现出当年的情景:小学老师们在晴雨操场垒起一个不到2米高的炉子炼钢铁。学校动员男生把平常滚的铁环捐献出来炼钢,动员女生把踢的鸡毛踺子上的鸡毛捐献出来,做风箱活塞杆上的活塞毛。小高炉的炉火昼夜不熄,浓烟滚滚,燃了几个月,老师和学生敲锣打鼓地去送炼出钢铁的喜报。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一堆废铁巴。后来市里好多单位炼的“钢铁”都被当作废物埋在中坝。

等到他上中学时,学校又组织学生去把那些“钢铁”挖出来,送到锅化厂回炉造锄头。一看哪里是钢,全是一些生满锈的土铁巴。初中二年级时,到金沙江边一个生产队支农,亲眼见到金沙江边上的马门溪钢厂,没完工的厂房废墟,还在荒草中萧瑟不已。那就是******中匆匆上马又匆匆下马,一斤钢也没有炼出来过的钢厂。

他还记得当时的歌谣中唱到:“社会主义******,一天等于二十年,赶上英国佬”。小时候唱得很起劲、很自豪,如今晓得是一件荒唐事。虽说有当时的客观因素和特定环境,领袖们那种一厢情愿的心态,如今的普通人都能看得很清楚。

他的目光又落在座钟那咔嚓、咔嚓的指针上,心想真要按此要求,就好像原本一天走2圈的时针,就得走14600圈。这是无论如何经受不起的,齿轮必定损毁。******时期的经济实际上就是这样崩溃的。

听李轼从姓名扯到大炼钢铁,吴敏慎心头一愣。他自然比李轼这些当年的娃娃更清楚大炼钢铁的来龙去脉。1957年******提出用15年左右时间,在主要的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1958年中央提出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上一年翻一番,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提出的口号是“以钢为纲,全面跃进”,其他生产都为钢铁生产让路。城里的墙上到处可见“钢铁元帅升宝帐”的宣传画和大标语。国家加大投资扩大原有钢厂生产规模,同时建新厂,马门溪钢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的。

那时各单位书记挂帅,大搞土高炉土法炼钢。一时间城里大大小小的单位,个个点火,处处冒烟。到年底宣布提前完成任务,其实作为业内人士,他们都晓得有很大一部分钢是不合格的,而所谓的土钢土铁根本就不能用。李轼提到的那个钢厂建设,他就参与过。不仅如此,大炼钢铁,一些农村也卷进来,抽调农村劳动力,农田荒芜,一些山头树木被砍光。

吴敏慎的目光也落在座钟那咔嚓、咔嚓的指针上,时针分针都朝顺时针方向走,都按各自的节奏走,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实际上是人为的调快了“经济指针”的节奏,造成了经济上的失误。这些他都亲身经历过的,当时反右运动刚结束不久,即便是有反对意见的人也不敢公开提出来。

他想******过去了10多年,大家也都明白了,连李轼他们这些学生娃娃也晓得是干了一件蠢事。不过他不想多说这些事,只是简单地回答:

“是人就难免犯错误,何况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发展的大事,有错误也是难免的。当年大炼钢铁,确实是急于求成,失误了。但是这跟上山下乡运动有啥关系呢?小李?”

“伯父,说到知青上山下乡。领袖觉得这样对国家有好处,那样对民族有好处,于是就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塑造年青人,来安排年青人的命运。根本就不管年青人自己的意愿,这是否就能对国家好?对民族好?或者说对年青人个人好?我看未见得。过去还有填志愿一说,最后一栏才是‘是否服从分配’。现在连这种过场都不走了,再说还有意义吗?再说还有……”

“小李,你这话可不要拿到外面去说,会有麻烦的。”严青萍急忙拦断了李轼的话。

严青萍觉得李轼这话说得有点出轨。心想现在的年青人咋啥都敢说,其实是她不了解,年青人没有单位,等于是没有任何的组织观念束缚,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再有现在的年青人已经不像她们那一代人,从旧社会过来,思想上背负着旧社会的包袱,担心不能脱下旧鞋,影响自己在新道路上行走。李轼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