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命运相对论> 第13章 产品(物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产品(物境)(2 / 2)

小我与中我和大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自都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知道注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几个方面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是非常狭义的、片面的观点。而社会上流行的大多数励志方面的书籍和德育教育大都落入这种狭义性藩篱了。

关于个体我和中我、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体我存在于中我、大我的环境中;就需要有使用价值,并通过流通和交换而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中我、大我只是一个由众多个体小我意志组成的集合体;作为这个集合体的代表(主宰、领导)们不能因为自己个体的意志,而扼杀众多个体小我们的意志;否则这个集合体的生命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走向衰亡。

这好比人的大脑:人的大脑有上百亿个脑细胞组织,每个脑细胞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脑细胞的独立性,都有自己工作特性;同时相互之间又进行一定的流通交换(物质和信息方面),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整体统一就体现在“我”的意识上。这时候,如果某个细胞上升为最高领导,为了自己个体(一个细胞国王)更好的统治,而把上百亿个细胞的特性都扼杀了,那大脑也就死亡了。

还记得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的吗?因为他发现,东亚病夫之“病”,不是来自于国民的身体,而是来自于国民的精神。两千多年以来,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的枷锁,使得国民养成逆来顺受心理、精神麻木不仁、不求上进只图安逸、受到压迫不知道抗争,贪图眼前安逸、自卑、自贱、自我麻醉(阿Q精神),愚昧无知却不思进去的小农意识的“病”。

这种“病”的根源还是在于两千年以来的封建思想的洗脑教育,在于封建朝廷君权神授的愚民政策;是朝廷教育机器制造的广大顺民产物。封建王朝始于秦始皇,自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罢百家而独尊儒以后;虽然有汉唐出现了物质文明盛世,但是整个东方文化自此就没有丝毫开拓进取式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刍狗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东方文化自二千多年以来就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了。

如果说二千多年以来,封建朝廷对文化的统治没有丝毫建树,那也是不客观的。和西方国家战乱频繁相比,东方国度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稳定和统一的。探究东方国度政治统治成功的根源,我认为就体现在大我、中我和小我之间的统一和连贯上;第一,即使发生朝代更替,但是历史文化和政治统治一直保持一致,调动天灵和圣人的权威作用,调动历史的底蕴作用(即六经与我的统一)。第二,朝廷与国民的统一(即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不是建立在尊重老百姓个性的发展基础上,而是实行愚民政策即“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也”;封建教育机器制造大量愚忠愚孝的顺民产品(即扼杀小我以成大我);但是产品本身是不可能进行创新发展的;所以这种政治的稳定也使得文化的没落成为必然。

现在话又回到命运的主题上,是什么决定着命运呢?比如有一批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受过高等教育,都是成绩优秀,都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随着走向社会各种岗位的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成为不同的社会产品,在社会中的使用价值不同;他们之间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简单的说,你是什么产品,就决定你有什么命运。

也许你不甘心一生只做一种简单的产品;那你就要提高“我”的境界;的确社会的构成也不仅仅只有产品;产品只是最基础的社会构成元素,是最底层的“我”的境界。

产品的存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和未来都是必须的、必然的;因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个体生存于社会中的存在和生活需要。成为产品的人毕竟是社会的大多数,你要不想只做产品就要超越大多数人,实现产品的升华,创造出比一般产品更高的使用价值;这就是能够不断制造出产品的“机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