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命运相对论> 第13章 产品(物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产品(物境)(1 / 2)

第一节产品(物境)

什么是产品呢?

产品是市场上任何可以让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的东西。一般指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广义的产品指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劳动成果,包括物质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

产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生产出来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各种物质生产劳动构成社会总劳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各种劳动产品都是社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当产品用于满足社会需要时,它的使用价值就成为社会使用价值,从而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产品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实体。要增加社会财富,必须增加产品。产品的增长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①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的增加;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增加劳动者人数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是有限的,而通过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则是无止境的。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即使减少劳动者人数,也可能使产品量增加。因此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产品的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人走进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成为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不光是那些起步的新明星需要包装、设计、打造成某种社会形象以成为某种走俏、畅销的产品;其实每个走向社会的人都需要如此。你只有成为某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并通过社会交换、流通等方式才能体现出你的社会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和财富回报。

社会上流行的励志方面的书大都是看起来很感人,它们抓住了事物某些方面本质上的东西;与那些扼杀“我”的个性,只知道注重强迫式教育的学校,只知道灌输文化知识的教学所不同的是,它们突出了“我”的重要性。

什么有志者事竟成;什么我能行,我可以;什么心态是决定成功的关键;什么坚持就是胜利……同时书中还会举出大量事实例子,来说明信心、勇气、意志、信念、信仰等等的重要性。也许有些人真的看了励志书籍就能走向成功、成名;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起来很感人,真实生活中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都没有真正认识“我”的存在基础。

在六经注我的过程中,我是主体,六经是客体;但是“我”只是一种精神境界,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虚拟的信息也需要依赖储存信息的载体,“我”需要依赖我的**机能,而“我”和我的身体共同构成我的全部,同样也需要依赖社会载体来存活;这就是堆砌成我之世界的“产品”(即各种各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的组成和交换、流通等)。所谓产品就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人刚刚出生时候,我就是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个“我”也是一个产品(是父母的宝宝)。没有父母的养育则“我”无法独存;“我”就是父母拥有的产品。

随着婴儿的成长,“我”也不断壮大;“我”饿了想吃奶,有奶就是娘;妈妈的怀抱也是我,因为有使用价值;大一点,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玩具、我的小朋友……都是我;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外延也越来越大;我的同学、我的团体、我的学校、我的家乡……这些都是“我”眼中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同时我自己也是别人的“我”眼中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在“我”的世界中这一切都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产品。

同样的道理,父母对于孩子,组织团体的领导对于手下员工,国家政府对于国民……也都是看成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产品的。父母常常会说,我养你有什么用?公司领导常常会对员工说,公司雇佣你们干什么用的?政府对部下们说,国家培养你做什么用的?……军队首长给士兵训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独立,很特殊;但是在别人眼里、在父母眼里、在组织团体和政府眼里,其实就是一个是否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产品。如果有使用价值,根据价值大小待遇和生存条件也会各不相同;而对于那些使用价值很小或没有使用价值的,自然就遭到冷遇或抛弃……

在社会大我环境中的个体小“我”是最低层次的存在,也是最基本的层次就是产品;并通过产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我”的个体与中我和大我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商品和产品概念很完备,也很有创意;可以引入到“我”的认知发展上。

“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只要存在于社会中就要有这样一种觉悟;对家庭、对组织、对社会和国家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并且这种使用价值通过一定的社会流通、交换,从而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即成为商品。

反观那些励志方面的书籍,只是突出个体“我”的重要性,但是离开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需要,没有所依赖的载体,“我”是很难存活的,更别说不断发展壮大了。

“六经”与“我”,以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