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洋夷,也是群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蛮子。特别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个大班叫洪任辉,真是锲而不舍又胆大妄为。他明明知道了江浙闽三口都关了,还硬是跑到浙江宁波去,结果被赶了出来。不过,他毫不死心,居然调转船头,绕过浙江的官兵,带着一干人一路北上,开着洋船跑到天津卫去了。别以为他是想到天津去买茶叶,这个‘中国通’清楚得很福建的茶叶才最便宜;他去天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直奔京城去告御状,这个英夷真是胆大包天!”
“御状岂是他洋夷告的,TMD也不怕掉脑袋吗?”
“洋夷们也算得上是利胆包天了,为了利,似乎没有洋夷不敢做的事,一群野蛮的亡命之徒。这个英夷洪任辉,以大英官员的身份骗进了天津城,他用二千五百两银子,贿赂了天津知府,天津知府为他找人提供了一条龙服务,让他的状纸一路畅通,直达乾隆爷案上。洋夷告御状,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达成了,可事与愿违,洋夷这回又惹出大事来了。
“洋夷开着洋船,洋船上还有洋枪洋炮,竟跑到天津卫了,离帝都如此之近,惊搅了满人贵族的好梦:满朝哗然。
“洋夷直奔京城告御状,这简直侮辱了天朝的尊严;发生这种丢人现眼的事,这让大清帝国的颜面何存:乾隆爷勃然震怒。
“在这个前提下,洋夷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所有与这事挨边的人都没好果子吃的,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洋夷在赴津告状途中,明理暗里、有意无意得到过不少善良百姓和官员的帮助,又特别是汉人居多。乾隆爷误认为,这些汉人是故意勾结洋商,来扰乱大清朝政的,勒令予以严惩。又特别是那个帮洪任辉写状子的汉人,乾隆爷觉得他吃里扒外,罪大恶极,以‘代洋人逆写状文罪’处斩。”
“滥杀无辜!唉,说他什么好呢?都懒得说他了,省得我自己生气难受……”任菁心里面还在跟乾隆爷过不去,其实只是她自己还在生无端的闷气而已。
“应该说,这篇洋夷的状文没什么可罪的地方,只是代表所有的洋商,向天子状告粤海关如何敲诈勒索、贪污**,如何无故刁难、陋规无数之类。一方面希望减税;另一方面希望取消垄断,达到多口通商的目的(这后者,也是洋夷更看重的一面,因为只有更多的口岸,才有更多且长久的利益)。洋夷多口通商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但减税和裁撤陋规的呼声还是得到了响应。一码归一码,气愤之余,乾隆爷还是派大员到广州进行彻查,撤了贪腐的粤海关监督,减掉了很多重复的征税,规整了乱七八糟的陋规与莫名其妙的刁难。将粤海关整顿一新,乾隆爷似乎有意要给广州的‘一口通商’一个良好开端。而赴津告状的英夷主角洪任辉也并未获重罪,只是在澳门关了三年,然后驱逐回英国。这事也就这么算完了。”
“任先生,你知道的东西真多,饱学之士啊!”阿宝赞道。
“不敢不敢,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任斐谦道,“不过这‘洪任辉事件’确实很有名,经常会听人说起的。”
…………
本来,洪任辉这事只是小事一桩,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无足挂齿的一幕;但是,因为“洪任辉事件”,与之前的“一口通商”,与随后的《防范外夷规条》,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这“闭关锁国”一纵一横的两道锁链,对大清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是,在偶然且无意中,这小事一桩,变成了重要且著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