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谦自杀身亡了!道光皇帝亲自塑造的一个剿灭英夷的旗帜瞬间倒掉了。英国佬占了镇海,道光皇帝心里还是不服气,他继续往浙江派兵,想再跟英国佬扳扳手腕。
林则徐、琦善、伊里布等这些他一度寄以厚望的重臣都难堪大任,道光皇帝手里能用的牌已经没有几张,他最后思来想去,还是觉着用自己家的人靠谱,这次道光皇帝派遣本家侄子奕经为扬威大将军南下浙江赶跑英夷,收复失地。为了给奕经壮壮声势,他一声令下又从江苏、安微、江西、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八个省重新调兵1。2万,继续讨伐英国逆贼。
但是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打赢英国人,道光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他心里似乎已经有种不祥预感,他这次竟然派遣被革职抄家,险些砍掉脑袋的投降派最大代表琦善跟随扬威大将军同行。
有人推测这个时候道光皇帝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扬威大将军这次也完蛋的话,就只得跟洋鬼子谈判了。谈判的话谁最合适?当然是琦善和伊里布这些一开始就反对跟英国佬动武的能臣,真要谈判的话,还得指望他们。
与先前派往广州的“靖逆大将军”奕山相比,“扬威大将军”奕经和道光皇帝的血缘关系更近了一步,他是雍正皇帝的四世孙。道光封给他的“扬威大将军”这个名头比“靖逆大将军”的名头还要早,而且这个名头自打创立以来百战百胜,压根就没有输过。道光皇帝重新启用这个名头,希望讨这个吉利名号的巧,让他的皇侄扬威东南,干掉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英国鬼子。
今天的人很难用正常的标准衡量当时大清朝臣的办事效率,照理说前线吃紧,扬威大将军应该火速前行才对,但是这次依然是慢腾腾的,不知道是奕经害怕英国洋鬼子,还是与生俱来的拖沓毛病。奕经带着人离开北京,行军速度慢得要命,他们八天才走到山东泰安,又折腾了半月才龟行到江苏扬州。到了扬州以后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光在苏州一带停留了整整两个月。
苏州这地方好的要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名,这里歌台舞榭,金粉繁华。奕山带着他的一群人到了苏州以后就开始眼花缭乱,流连忘返,他们在苏州过起了神仙般的日子,他的几个随从,京营兵弁狐假虎威,狗仗人势,接着扬威大将军的名头整天吃喝嫖赌,吃拿卡要,把整个苏州城搞了乌烟瘴气,官民怨声载道。直到后来看不下去的地方官开始给道光皇帝写信告状,奕经后来也觉得他这帮家奴玩得有点过了,最后很不情愿地带着他的人往前移营一百里,进入浙江嘉兴。
当然,也不能说奕经这段时间在苏州什么事也没做。奕经在江苏这阵子除了花天酒地以外,他倒也搞了一此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创新。洋鬼子厉害得狠,他这个不谙军务的货色到了浙江前线也派不上什么用处。也不知道是听智囊的建议,还是他的脑袋瓜子灵光闪现,在江苏停留期间,好像他相信江苏民间有高手,他竟然别出心裁地效仿古代圣君贤相,搞了场招贤纳士的活动。
奕经在各处张贴告示,声称只要有能提供打败英国蛮夷妙计的能人贤士都会被招纳到军营为国效力,待遇从优。然后他派人在大营门口摆放了个木头箱子,凡是有意的百姓只要把自己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啥的都写在纸上,再投到木头箱子里面,三天后举行面试,到时候扬威大将军就会亲自召见。
一时之间,报名者踊跃,三教九流,各种行当的都有,献策的有400人,投效的144个,这些人成了扬威大将军的高级智囊团。这些民间高手,献给的克敌制胜的法宝也都是花样百出,听着神乎其神,但都是浮想联翩,派不上什么用场。
照理说这种选拔人才的模式也不是说不对,但是选拔程序事先没经过认真研究,自然难免鱼龙混杂,一些夸夸其谈,别有用心者混了进来,进来以后就想着法的捞银子。其中有个叫鄂云的就是这种货色,名声臭的跟臭狗屎一样,但是能说会道,再加上有个给奕经当随员的自己兄弟背后运作,竟然成了奕经的座上宾,结果坑蒙拐骗,胡作非为,大发国难财。
如果奕经这种选人才的方法好歹还靠点谱的话,他后面干的事情就越来越离谱了。
奕经不知道,他在江苏闲得蛋疼的时候,英国佬濮鼎查也正头疼。他如果干净利索地准备完毕浙东反攻的时候,没准这场鸦片战争的结果会多少有些改变。
濮鼎查头疼他的兵力本来就很有限,如今又分散在香港、鼓浪屿、定海、镇海、宁波五个地方,很难集结到一起。更要命的是兵力分散,如果清军主帅脑子突然开窍,各个击破的话,他们的坚船利炮再厉害也不一定能抵挡得过来。而且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天气越来越冷,北风凛冽,他们的补给和作战能力都成了大问题。所以说濮鼎查那么也磨磨蹭蹭地,除了零星地骚扰一下附近的城池以外,出现了长达半年的间歇期。
这时候奕经聚齐人马,效仿裕谦不要命的精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电出击,各个击破,没准就真成扬威英雄了。可惜他不紧不慢,松松垮垮,这帮乌合之众